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推己及人的推

(06-12-2013一三)
小組互動,今晚安排一逸當內身,開始練習之前,談到了內身主動與被動的差異。外身照見,代表的是他對內身迴向的取相,而內身對外身的照見有迎有拒,便屬被動的反應。反之,內身照單全收外身的照見,雖是主動,但不是內外身練習的全部,有向內觀照、對外交流,才是全方位的主動
師開示愛人如己,我們都是推己及人,由內身而外身,但我們對自他都很陌生。主動與師分享稍早前的練習
育森拖地時,我站在不遠處欣賞著,不一會兒,孔萍趨前對我說她對地板的清潔很有經驗。聽到孔萍如是說,很自然就請她分享給正在拖地的育森,但孔萍聽到我的邀請後反而說:『事實上,我已經說過了』。聽到孔萍的回應,感覺話中有話,而育森似乎更加堅持自己的拖地方式了。就在那個轉瞬間,心裡想對孔萍說:『願意將妳的方法分享給我嗎』?也想對育森說:『跟您分享一止教我的拖地方式』,但話在口中,卻什麼都沒有說,情境就這樣停滯在心頭」。

師指出,盡知孔萍語意的同修少之又少,需要有人幫忙孔萍轉譯,師的開示,幫助我將原本的停滯又重新轉動起來。境界需要活化,活化需要接天接地的能量,唯有清淨的身口意才能接收與轉化能量。然而,我們的色身本就容易偏移,對他人的測量也往往容易失準,如加上容量「心量」不足,儀器就容易破錶,測量不出超過磅秤極限的重量。修行就是還原,就是讓度量衡的儀器歸零,就是增加測量的精準度與容量(心量),就是時時回到斡旋乾坤的中心線。
如果由衷就是愛人如己,那麼,「己」又是什麼?是小鼻子小眼睛的自己,還是最嚮往的自己呢?

整場開示下來,有一個感覺,問對的問題遠比提供標準答案更加重要。問對的問題,就會引人入勝,就會驅使人們主動思考,而內心裡最嚮往的答案,也就自動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