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沉冤終於昭雪了

(09-13-2011玲真)
從早上開始,就感覺擔憂恐懼躍躍欲「襲」:擔心晚上從法會回到家就十點半多了,不知道身體會不會太累?會不會影血壓?恐懼這個「擔心」會讓血壓上升,排拒之下,肩膀又緊了起來!
下午跟身體的眾生說:「別怕!別怕!我們是要去做對身心有益的事。我不會讓你們太累!不要怕!我們放鬆去接受滋養!」擔憂恐懼不見了!
法會分享那天用調身、長呼吸推拿肩膀的經驗、及請教一賢調身和長呼吸的內容。講完後,一寂老師說我還有30秒的時間。沒怎麼多想,只聽到我自己說:「家裡有個一賢老師真好!」同修們哄堂大笑!

在民主盛會中缺席的佛教

 (09-13-2011一三)
中秋節家庭聚會時,友人突發奇想,一一詢問每位家人總統大選會選誰。當弟弟及其女友聽到這個問題時,便以有事為由先行離開,哥哥則教訓友人必須「尊重」當事人是否想談這個話題。言下之意,就是一個屋簷下,只要有不同的政治傾向,此類話題就有可能是一個禁忌,更何況「總統選誰」是一個既敏感又彼此心照不宣的個人「隱私」?!
在台灣,不知道有多少兄弟姊妹、夫妻、父子、母女,因為意識型態不同而反目。這不正是每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不禁要問:為什麼政治話題在台灣會是一個禁忌?
大家都說:「不要有意識形態」。大家也都不加思索,人云亦云,好像台灣內外各種問題,只有放棄「意識形態」,一切都可以順利解決。
每聽到有人說「不要有意識形態」,就會讓人想起在戒嚴時期,政府對學生及各種社團恐嚇「不要談政治」。那時候,大家都乖乖聽話,畏忌政治如豺狼虎豹,避之惟恐不及,未曾識破「不要談政治」這種說法本身即具有極強烈的政治立場。試想,當大家都不談論、都不關心公共議題時,誰又會從中得利?如果60年來,都沒有黨外先進衝撞戒嚴、爭取言論自由、組黨自由,誰又會從中得利?
其實大家都很關心,也都想關心政治,不然怎麼會一直抱著政論節目不放呢?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出口,但因為少了諍而無諍的討論平台,大家轉將注意力放在你丟我撿式的慈善活動,也給了自己各式各樣不碰政治的理由,希望藉此規避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迴避與腐敗政權對抗的駭怕。

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09-13-2011一心)

昨天等直銷的話題告一段落,我開始了另一個關於明年選舉的話題,我帶著微笑,先對著弟弟的女友說:「我想來調查一下明年的總統大選,妳想選誰,我很有興趣知道大家的想法。」她說:「我應該不會去投票吧!」我:「真的嗎?」她:「是啊,還要回去桃園,很麻煩。我覺得誰選上都不重要,我還是照樣過我的生活,對我沒有什麼影響。」
我沒有預料會聽到這樣的答案,胸口,像是被一把刀猛地刺穿了,胸發燙,臉發涼,頭腦暫時當機了。當她肯定地說「政治跟我的生活完全沒有關係」的時候,這個我在平常狀況下可以冷靜作答的題目,我居然辭窮,只能自言自語地說:「政治跟妳的生活沒有關係,好有趣的看法喔!」
事後回想,其實,我只要問:台灣如果發生了像核島一樣的災變,妳可以照樣過妳的生活嗎?如果妳的家人和徐自強一樣莫名其妙地被判了死刑,打了11年的官司,妳可以照樣過妳的生活嗎?如果,妳住了大半輩子的老家,突然被政府強行徵收,妳被迫遷離,妳可以照樣過妳的生活嗎?

先知先覺的生命

 (09-12-2011季菁)
行動思想家~鄭南榕
看到網站上參觀過鄭南榕紀念館的描述,心中升起種種感動。
想起之前曾看過施寄青老師的一本書,借她們自家的例子,說父親將她們家人接到台灣之後,就又潛回大陸,繼續與中共作戰,最後音訊全無,弄得她們一家徬徨無依,生活困窘。母親更因終日哀怨恐慌,而導致精神有問題。讓老師感慨,男人去做烈士或英雄,他的眷屬卻下場淒慘。也想起林覺民的妻子-意映,在林覺民就義之後,就抑鬱而死。
還有蔣碧玉因先生鐘浩東辦報,而被箝制言論自由的國民黨抓去槍斃。系出名門的她因為身分敏感的關係,必須淪落去擺攤維生。
葉菊蘭女士身上,我沒有看到她因先生的犧牲而變得可憐。雖然她也經歷了極大的創痛,但她後來站了起來,參選立委,又擔任交通部長,繼續完成先生遺願。我想除了是因為葉女士本身的堅強,所以鄭南榕可以「交給她自己看著辦」,完全的相信葉菊蘭女士可以好好的活著。

愈讀愈像朝聖

(09-12-2011一虹)
WARC《阿克拉信仰告白經濟與生態公義協約》。
逐條讀著,用來檢視台灣政治經濟的不平等待遇,愈讀愈發現,這些條律比摩西十戒還精彩可期,因與人民生存條件基本權利息息相關,基於保護人民免於受苦而必須採取行動,竟然是耶穌的主張!這也就是少數極權國家迫害宗教活動的理由吧?想必會與政治資本家的巧取豪奪形成對立,而被栽贜揹上「反政府、叛亂」之罪名,讓人民恐懼而遠離信仰的活動。
用柔軟心來讀,愈讀愈像朝聖,讓我在當今台灣政經發展的不公不義中,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18條,「大地和其中的一切都屬於上主;世界和世上的居民也屬於他」(詩241。我們害怕被霸權政府所宰制,等待主,請您來領養我們。
20條,在裡面貧窮者和邊緣人是優先的夥伴,並呼召我們將對「我們當中最微小的」所行的公義放在社群生活的中心(太2540)。自從發現那最弱小、最需要幫助的人(江國慶、徐自強、邱和順…),我的生命再也離不開,他們就是我的瞳孔,幫助我收縮所有一切渙散,讓光進入身體帶來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