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2011一心)
看電影<賽德克.巴萊~太陽旗>,第一幕,就被充滿視覺聽覺的臨場感,與劇中人物的肢體爆發力所震撼了,跟觀賞舞台上的技藝高超的舞者不同,這是一個沒有被馴服或精緻化的存在、渾然貼著大地的厚重感,赤裸的雙腳踩進陡峭山形、嘩嘩湍急溪水,黝黑的膚色自由穿梭於蒼翠蓊鬱稠密的山林又深藏隱匿其間,那頑強又純然的生命力之所以躍然湧現,正因為,在大自然裡求生,是與死亡如此貼近的搏鬥啊。
看電影<賽德克.巴萊~太陽旗>,第一幕,就被充滿視覺聽覺的臨場感,與劇中人物的肢體爆發力所震撼了,跟觀賞舞台上的技藝高超的舞者不同,這是一個沒有被馴服或精緻化的存在、渾然貼著大地的厚重感,赤裸的雙腳踩進陡峭山形、嘩嘩湍急溪水,黝黑的膚色自由穿梭於蒼翠蓊鬱稠密的山林又深藏隱匿其間,那頑強又純然的生命力之所以躍然湧現,正因為,在大自然裡求生,是與死亡如此貼近的搏鬥啊。
與這股驕傲動人的生命力相較,今日台灣的文明,顯得分外蒼白:農人失去土地,獵人失去山林,漁人失去海洋,軍人不知為何而戰…。
我逐漸了解,媽媽生前所面臨的失落、無力、缺乏安全感,並不是獨特的單一事件,而是台灣社會兩蔣時代「政治迫害與侵權濫權」發展後的必然現象:一個對過去全然無知、從土地上被連根拔起、被迫放棄母語、尋不著祖先姓名、又對傷痛避而不談的社會,面對現在,怎能不空虛,面對未來,怎能不徬徨!
很感謝魏德聖導演、這部電影的工作群、以及以各種方式支持這部電影的每個人,讓這段歷史可以重新呈現,讓台灣人有機會面對一個我們不再認得的過去。教育的斷層,造成我們與自身文化嚴重的疏離,使得許多台灣人對美國電影所呈現的印第安文化(雖然可能是刻板印象)的熟悉度,甚至超過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