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面對未知對準天地

(11-25-2012 一逸)





下午看了一部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頗有宗教味道的影片,電影3D的特效讓我看完後還在暈船的感覺,故事的情節很簡單,可是卻蘊藏著豐富的意涵。
主角PI19歲的蘇瑞吉飾)是個印度男孩,他熱愛宗教(他同時信仰基督教印度教回教),家裡開的是動物園,對動物十分了解,有愛他的父母跟一個哥哥拉維1976二月,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政府解體,PI的爸爸認為這是甘地夫人踏上極權專制之路的最後一擊,於是決定舉家遷移到加拿大
在前往加拿大的過程中,他們以及他們動物園的動物所搭乘的輪船「奇桑號」因為不明原因意外沉沒,在混亂之中,PI被水手丟上一艘載滿動物的救生艇,上面有一隻鬣狗、一隻斑馬、一隻紅毛猩猩,以及一隻孟加拉虎,他運用他的動物知識與動物和平共處,靠著宗教信仰堅定意志,在太平洋上撐過了227天。
影片中有相當長的時段呈現了PI在面對一望無際的海洋上如何和孟加拉虎從對立到和平相處的鏡頭,就如同每個人的生命旅程,在浩瀚的宇宙中修行,孟加拉虎代表著人的貪嗔癡,從對立到降服需要信心、慈悲和智慧,旅途中有時候是風平浪靜,有時候是暴風雨帶來的驚濤駭浪,不管是什麼都呈現了各種境界的考驗,在在考驗是否願意將自己全然地交出去,相信因緣,交給上帝指引,在順境中一旦放逸輕忽就有可能喪命,斷送了修行的路,生命的無常就在一瞬間,如果沒有把握機緣一一感謝生命中陪伴同行的人,一定會感到遺憾的,片中的PI就是一夕之間失去家人,都來不及說聲謝謝。
漂流了227天之後來到海灣,PI無力地躺在沙灘上,望著孟加拉虎離去的背影,一去不再回頭,永遠離開了,他的內心好想對牠說:「謝謝你,因為你讓我有生存下去的勇氣…」彷彿就是表達著痛苦是修行的沃土,貪嗔癡可以淨化為慈悲喜捨,一旦成為慈悲喜捨,貪嗔癡就永遠離去了。這讓我想起影片《教宗約翰保祿23》教宗曾說過:「慈悲不是天賦,它是不斷看見自我,放下自我,長久鍛鍊出來的。」
看完影片後,影片中的對話和影像浮現腦海中,像是金玉良言一般地提醒呼喚著:讓自己完全透明,交給上帝指引,對不可知的未來謙虛感恩地面對,冥冥中上帝自有安排,活著都只是為了見證法,唯有時時對準天地,接天接地,生命才會無懼無礙! 

孩子的另一種可能

(11-25-2012郁曼)

  早上在臉書看到電視劇導演蔡岳勳于小惠夫婦靈魂教育觀下的小孩,現又見證我們的下一代不只繼續被填鴨,而且更苦難(因為我們那時只需讀「國立編譯館」一個版本,現在每一科都有七、八個版本的試題),因而影片末了蔡導的話不時浮現:「是不是有另外一種可能,讓孩子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和更完整的靈魂的呈現?」
聽說7年前蔡岳勳曾過度責罵小孩,當時5歲的兒子嚇到尿失禁,於是他反省自己,是不是要將威權時代的親子關係帶給下一代。
當兒子讀國小二年級,不會把字寫在框框裡面,不會按照學校規定天天帶手帕,不懂怎樣讀書才能考試名列前茅。他從兒子身上,看到自己以往讀書時的挫折,不希望兒子受到同樣的待遇,他決定與妻子相互鼓勵要做到:「孩子在外受挫折或撞擊時,回家後父母可給他們充足的愛。」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推動更多人的幸福

(11-24-2012一心)
讀到美國攝影記者Stephanie Sinclair的報導「兒童新娘的祕密世界(The Secret World Of Child Brides)」,她花了8年時間,在印度、葉門、阿富汗、尼泊爾和衣索比亞,持續追蹤報導兒童新娘的問題,在一些開發中國家,因為貧窮、家庭債務或迷信(比如,跟年輕處女交可以帶來好運,可以治療HIV…),即使未成年婚姻被法律禁止,兒童新娘的傳統,依舊頑固地持續著。每年,全球仍有上百萬的兒童被迫進入婚姻,其中有些父母或許以為此舉可以帶家族脫貧脫困,卻往往加深了貧困與苦難的循環。
當其他兒童在遊戲、學習時,這些兒童新娘在做家事、帶小孩,甚至被迫與年長的先生交Sinclair透過攝影鏡頭,期望讓這個現象,引起世人的關注。
我聯想到翁山蘇姬的話:「請以你的自由,來促進我們的自由。」一直覺得,幸福不是理所當然的,在物質水準相對充裕、人權受到相對保障的地方生活,我們的幸福,如何能推動更多人的幸福呢?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禪修功德

(11-23-2012 一無)

看到同修問:每年參加冬夏禪的功能在那裡?
覺得,冬夏禪很讚,但是生活歸生活,禪修歸禪修,如果無法體會到禪修對生活的幫助與功能,身心就落入對立式的對待生命,上坐就跟下坐無關,因而失去了回歸自然的禪修目的。反而覺得,親教師十月回臺的密集開示,對她更受用。
我想,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的問題,也是大多數同修與學員的問題!
我喜歡禪修,也看到禪修對我非禪修的生活帶來的幫助。
若要談禪修的功能在那裡,我會從沒有禪修功能的日子,開始觀察!自己會變成什麼樣的自己?
從這裡開始比對,我對禪修的功能就更清楚了。

馬英九再拒達賴喇嘛入台

(11-23-2012林楠森)

台灣外交部拒絕讓達賴喇嘛到台灣參加一場國際會議發表演說,其理由是「目前時機不宜」。
達賴喇嘛是被國際職業婦女協會邀請,在其下個月初於台北舉行的亞太年會上發表演說。這是馬英九政府第二次以此一理由拒絕讓他到訪台灣。 
國際職業婦女協會說其已得到達賴喇嘛的同意出席此一會議,該協會的台灣分會負責人呂秀蓮通過發言人批評台灣當局顯然是怕北京不高興,而拒絕對達賴喇嘛核發簽證。
台外交部否認再度拒絕達賴喇嘛入境是因為北京壓力,其在立法院也否認是受馬英九指示,並稱這是本於其職責的決議。
如同2008年首次以同一理由拒絕達賴喇嘛入境時一樣,台外交部說這是基於國家整體利益考慮。但是官員在立法委員質詢時,無法回答其所指的國家整體利益是什麼。
外交次長柯森耀在立法院被連番問到何時才是達賴喇嘛訪台「適宜時機」時,也未作出具體回答。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舉幡結緣

(11-22-2012一寂)

利用近中午時外出舉幡(中午會有外食用餐,路上行人較多),第一站去那裡?閉目問問天,出現「永安市場捷運站」,那是我長大的地方,想用舉幡來感謝這塊土地。
到了捷運站出口,找到一個不會淋到雨的地點,舉起「身苦還是心苦」的牌子,不一會兒,保全來趕人了,離開的時候,附近的小販好心告知,「捷運站不可以做廣告,所以我們才會站到這裡來。」
觀察一下,捷運站出口處有好幾個攤位,不太適合舉幡,還在邊走邊看時,被一位中年男子攔了下來,他看看法語,然後開始談他的想法,聽著聽著,他越說越離譜,「歐巴馬這次會勝選,都是我操的盤」,「我要引進杜拜的資金,台灣這樣就有救了」...,知道他只是想要找人說說話,切斷他的談話,離去。
下一站去那裡?去台大醫院試試看。

五蘊是業五蓋是業障

(11-22-2012智美)

今在練習我是創造的源頭,覺得過去好慚愧啊!但也更清楚為什麼「永遠只對人好不對人不好!」
看業盡情空——《無我相經》。因緣法:不是[] 不是 [我的]!若凡事都變成都是「我」都是「我的」,這叫做業障。佛陀教我們解脫,就是解脫這個「業」障,我有「業」,但業不是「我的」。
我一直不懂「我有業,但業不是我的」。業是「我所生的」但不是「我的」。
有業、有業報身,不等於有業障?
重溫師的開示:
我有「身體」,但身體不是「我的」。
我有「感覺、感受」,但「感覺、感受」不是「我的」。
我有「想念、想法」,但「想念、想法」不是「我的」。
我有「注意、意願」,但「注意、意願」不是「我的」。
我有「覺察辨識」,但「覺察辨識」不是「我的」。
我有色受想行識、有生有滅「五蘊」,但「五蘊」不是「我的」。
什麼是「我有」?「我有了」是懷胎妊娠,生命就是「我有了五蘊」!
五蘊就是業。業不是修行的遮障,五蓋才是,所以五蓋又名「業障」。
冶煉五禪支性格,上座下座打成一片,可掀起蓋頭,打斷五蓋的結使。

把握不舒服的機會

(11-22-2012一心)

昨天才佈達說,今天開始要練習醒即起,不賴床,可是,一早醒來,窗外的雨聲滴滴答答,身體蜷縮在濕冷冷的棉被裡,胃一陣陣收縮、疼痛,全身沒力氣。想起昨天的晚餐,有幾樣都是剩菜,是不是吃進了不新鮮的東西?醃蘿葡的味道,此刻想起來,令自己作嘔!
所以,我賴床了!在床上,呼呼惜惜自己,胃裡面,好似有一隻手,緊緊地抓著,把我的身體,一層又一層、由內而外地、抓皺了。為了不要讓自己越來越緊,我試著做仰臥的英雄式,讓那些皺起來的地方伸展一下,等到稍微舒服了些,就坐起來,在床上打坐。
脊椎,像是在被小螞蟻啃食般隱隱作痛,脊椎周圍,都緊了起來,薦骨還有頭顱骨附近的緊,特別明顯。一面打坐,一面跟我的身體說對不起,我以後一定要好好注意飲食,不要為了圖方便,或是怕浪費,而把不新鮮的剩菜吃進肚子裡。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人類同理心不如鼠輩

(11-21-2012 Tottoro)
科學家在多年前早已發現,所謂「同理心」的親社會行為並非人類獨佔的特質。但去年底發表於國際頂尖的科學(SCIENCE)期刊(Science 334)的一篇報告,是首度證明鼠類對受苦的同伴有強烈同理心的先驅實驗
研究團隊是由芝加哥大學多名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家所組成。在這項研究中,每兩隻同性別的大白鼠,先被關在同一個籠子裡兩個星期。在真正的測試中,其中的一隻被放進透明的方形盒子中自由行動,而另一隻大白鼠雖然也在盒內,但卻被困在一個塑料透明的圓管中。所以外面的大白鼠能夠看到,也可以聽到被困同伴的聲音。

無法想像的第五種「馬」

11-21-2012李中志

佛祖曾用四種馬來比喻世人深淺不同的根器。第一種馬為良馬,不但日行千里,還能體察主人的心意。只要主人輕揮馬鞭,或見鞭影,或觸其毛,便知左右緩急,隨御者意。第二種馬反應稍慢,無法一見鞭影就知主人心意,必須鞭其皮,扯其轡,方知奮起而馳。此種馬雖然被動,但加以適當的驅策,仍能日行千里,不失為好馬。
第三種馬是庸馬,不但對鞭影視若無睹,連馬鞭轡繩也難讓其會意,一定得用力鞭打,痛入皮底肉裡,才懂得上路奔馳。雖然辛苦,但至少還能駕馭。第四種馬為劣馬,好吃懶做,皮又特別厚,即使主人已火冒三丈,鞭如雨下抽打皮肉,還是無動於衷,非得等到主人忍無可忍,以馬刺踢刺,讓牠痛徹骨髓,方知邁步前進,此為下等之馬。 
佛祖問眾弟子,你們要當哪一種馬?其實人人天生的根器不同,未必能成為第一等的良馬,但修行則在後天,努力當匹好馬並非不可能,至少也要當匹庸馬把本分做好。無論如何,萬萬不能賴皮當劣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