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在台灣,第三章:道教化的禪表現
西元733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家家戶戶都要必備一本《道德經》,禪宗從此移植到道教經典,穿上道教的外衣,道教也因此獲得復活的生機。
《道德經》第一、二兩章賦予了禪宗形而上的基礎,禪師強調內心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異曲同工。莊子的根本精神溶入了禪的核心。臨濟宗以真人為最高境界,凸顯了莊子的「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是行禪的一大特色。禪宗從此變成「先存在而後能知」的古典存在主義。
宋太祖、宋太宗,不喜歡佛教的逃避現實,對富國利民的政治要求,致使他們對當時佛教有深刻的批判。到了宋徽宗,更在「玉清昭陽宮」安置道像,給道士官職,王宮開始道教化,宋徽宗還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是為道教的全盛時代。
李岳勳先生依據的《天妃顯聖錄》就是在這個易佛為道的宋徽宗宣和年代撰寫出來的,《天妃顯聖錄》的底本按照道教呈現,其開卷第一章「歷朝顯聖褒封共24命」第一則就看得出。這部《顯聖錄》把天妃媽祖所提示的觀音入理法門,按照政府的命令,依道教的表現形式改編起來。
當「禪佛教」遭受政治壓迫時,道教就被拉出來作保護色,直至清朝,所穿的保護罩,竟與皮肉接合,而流傳至今。如今台灣北港、新港歷史悠久的媽祖廟歷代住持,也都是標記「臨濟正宗」的禪僧,正如《天妃顯聖錄》是「住持僧照乘發心刊布」一樣。
所謂媽祖信仰達成宗教經驗的方法,是指《天妃顯聖錄》在天妃誕降本傳之後,顯聖的奇蹟16則。這16則乃林默娘自16歲「窺井得符」起,到29歲「湄山飛昇」為止的事蹟,不但可以看作是其布教的基本思想,同時也是媽祖信仰要達成宗教經驗的具體方法論。
這16則故事,就是他「理入」之後所做的「事入」:體驗和證明。「窺井得符」由媽祖信仰的方法論開創,在媽祖信仰中佔有最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