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媽祖事蹟的解讀

(11-06-2011一智)
禪在台灣,第三章:道教化的禪表現

西元733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家家戶戶都要必備一本《道德經》,禪宗從此移植到道教經典,穿上道教的外衣,道教也因此獲得復活的生機。
《道德經》第一、二兩章賦予了禪宗形而上的基礎,禪師強調內心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異曲同工。莊子的根本精神溶入了禪的核心。臨濟宗以真人為最高境界,凸顯了莊子的「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是行禪的一大特色。禪宗從此變成「先存在而後能知」的古典存在主義。
宋太祖、宋太宗,不喜歡佛教的逃避現實,對富國利民的政治要求,致使他們對當時佛教有深刻的批判。到了宋徽宗,更在「玉清昭陽宮」安置道像,給道士官職,王宮開始道教化,宋徽宗還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是為道教的全盛時代。
李岳勳先生依據的《天妃顯聖錄》就是在這個易佛為道宋徽宗宣和年代撰寫出來的,《天妃顯聖錄》的底本按照道教呈現,其開卷第一章「歷朝顯聖褒封共24命」第一則就看得出。這部《顯聖錄》把天妃媽祖所提示的觀音入理法門,按照政府的命令,依道教的表現形式改編起來。
當「禪佛教」遭受政治壓迫時,道教就被拉出來作保護色,直至清朝,所穿的保護罩,竟與皮肉接合,而流傳至今。如今台灣北港、新港歷史悠久的媽祖廟歷代住持,也都是標記「臨濟正宗」的禪僧,正如《天妃顯聖錄》是「住持僧照乘發心刊布」一樣。
所謂媽祖信仰達成宗教經驗的方法,是指《天妃顯聖錄》在天妃誕降本傳之後,顯聖的奇蹟16則。這16則乃林默娘自16歲「窺井得符」起,到29歲「湄山飛昇」為止的事蹟,不但可以看作是其布教的基本思想,同時也是媽祖信仰要達成宗教經驗的具體方法論。
16則故事,就是他「理入」之後所做的「事入」:體驗和證明。「窺井得符」由媽祖信仰的方法論開創,在媽祖信仰中佔有最重要地位。
媽祖16歲時,有一次,與一群女伴出遊,當她對著井水照粧時,一位後面跟著一班神仙的神人捧著一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的女伴們都嚇跑了,而媽祖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
林默娘,照粧於井中,看到「萬法唯心」下的「凡所見色,皆是見心」。
這可從《指月錄》卷十八泉州莆田曹山本寂禪師(840-901)的對話中看出~
曹山:「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作麼生說個應底道理?」
:「如驢井。」
曹山:「道則太殺道,只道八成。」
:「和尚又如何?」
曹山:「如井驢。」

這個「窺井得符」,在上述對話中,就是如驢井。不!更可能的看法是如井驢,在宋徽宗的宗教國策下,被改成「窺井得符」。這個見性的體驗,是啟開「靈性中國」很重要的一關。意識作用的自體能見的「性」是什麼?他接著用「機上救親」來說明。
機絲不掛梭頭事
相傳媽祖16歲那年秋天的某日,其父兄駕船渡海北上,海上掀起狂風惡浪,船隻受損,情況危急。媽祖這時在家織布,忽然閉上眼睛,使勁全力扶住織機,母親見狀,忙叫醒她,媽祖醒來時失手將梭掉到地上,媽祖哭道:父親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來報,情況吻合。兄掉到海裏後,媽祖陪著母親駕船前去大海尋找,突然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濤洶湧的海面,眾人十分擔心,媽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來迎接,這時海水變清,其兄屍體浮了上來,這才將屍體運回。此後每當媽祖誕辰之日,夜裏魚群環列湄嶼之前,黎明才散去,而這一天也成為當地漁民的休船之日。
這個故事究竟要說什麼,分三部分來講:
第一:海,指的是心理海。
第二:登場的人物,父母兄姐此四要角。海有了海面、水中、海底,如同心有了表面意識、潛在意識、超潛在意識一樣。「祖,父母、兄姐」,就是「音、意、識」這個三重敘列的異名,「祖」是未分別、不分別的實體,父母、兄姐所象徵的就是潛在意識和表面意識的分別性。表面意識的作用,是直接隸屬於潛在意識,又直屬於未分別的超潛在意識,所以,用「直系」的系統來標示。
第三:織布。誘發她對於「織造天羅地網」奧妙的認識,從「織」來理解我們「分別意識」中的「知識的組織」。林默娘在這個重要的關頭,「忽然閉上眼睛,使勁全力扶住織機,母親見狀,忙叫醒她」,這個心理處境非同尋常,她在這個時候仍在抓住現實上的「我」,在擬收「兩全」的左支右絀徬徨中;此時慈母發出叫聲,給她一個「頓機」,她手中所執的「梭」掉落,等於停織、廢學。這就是「人境雙泯」!「拋梭」,林默娘已將他的『‧』,從現實面移入於「靈」,也就是整個「靈性中國」。正所謂「機絲不掛梭頭事,文彩縱橫意自殊。
林默娘,從窺井得符(明心)到機上救親(見性),她的世界「觀」完全改變。世界雖然仍是從前的世界,但是同一個世界的整個面目都變了,變得活潑、清新、積極、康樂,人生以及世界的一切,不再是從前認為非如此不可的那麼坎坷險阻。自此以後,直至「湄山飛昇」為止,她以某些方式來表現所謂的「慈悲行」。
台灣人就是昔時禪匠們的轉世…
「作為一個台灣人,在我自己的脇下雖看不出『潙山僧靈佑』五個字,我卻深信台灣人就是昔時禪匠們的轉世,台灣人是要實現作為一頭水牯牛對這世界的人類,示現無我愛的人格之典範,而毅然選擇六道輪迴的神佛菩薩。
台灣人不會說教,因為在他們而言,作一頭水牯牛的生活全部就是「現身說法」!
李岳勳先生,對於媽祖事蹟的解讀好有禪味,深深讚嘆台灣曾出現過這樣的奇人。這本書,如果不是住北港,對媽祖信仰很有興趣的陳玉峰老師發現,大概這樣的論述,就消失於虛空了。由於這次邀請陳老師演講的因緣,也讓《聖脈》接上了這個傳承,媽祖的信仰,水牯牛的無我利他精神,今天,一整天,因為這個閱讀,讓生命無比鮮明地躍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