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學習普世價值「不論斷」

(06-04-2013一心)
透過修行來學習「不論斷人」,好困難!透過普世價值來學習「不論斷人」,比較容易,為什麼?
回到一年多前,師剛開始講義饒益時,引用了電影「十二怒漢」的例子,片中,12位陪審團成員擠在悶熱的房間裡,其中11人覺得這個案件很明顯,想要趕快用「有罪」結束討論,而唯一一位持反對意見者(亨利.芳達飾演),卻格外地冷靜、有耐心,與這群人的不耐,形成對比。
他用極為簡單的問題,一一挑戰他們,乍看來牢不可破的證據,其實都來自「片面的事實」和「先入為主的認知」,根本經不起檢驗,然而,大家卻都急著入人於罪。

最後,他成功說服了原本的多數,結果大翻轉為「無罪」,憑的不過是一個很簡單易懂的原則:「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這就是文明的展現,尊重證據,疑罪從無。在華人文化鋪天蓋地的台灣,人們卻相信自白書就可以判人死刑,何其無知與野蠻!
如果,大家都有普世價值的訓練,就不會憑著自己印象中的一句話、一個畫面,就隨便論斷別人,甚至判人有罪了。這就是佛法中講的「知量」──所見、所聽、所感、所想,是什麼就是什麼,不添油加醋。
然而,在我們的文化土壤中,修行的人,反而更容易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越學越憍慢貢高不謙虛,遇到事情,「自以為很懂」的習氣就跑出來了,再加上貧富貴賤的觀念根深蒂固,看人都是用大小眼、用分別心!要做到知量,真是難如登天!

突然感覺,我們的文化中最欠缺的是謙虛,不是拿來罵人說「妳怎麼不謙虛」的那種,也不是透過比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的自卑,而是看見六根的侷限,看見每個人都只能取到360度的一小部分,而願意永遠保持心的靈活,永遠留一個最大的空間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