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安樂死算不算莊嚴

(2013-05-30 季菁)
一圓說:每個人没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但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死」,這是現在熱門的生死學話題。當一個没有活下去動力的人,没有生命品質的人,你以律法限制他,逼他不能選擇安樂死,只得以拙劣手法自殘了結生命,相信這應該不是最好的選擇。
英國知名奇幻作家泰瑞‧普拉契特Terry Pratchett),2007年得知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開始思考以「安樂死」方式離世,他挑戰這個涉及宗教、社會、道德、倫理的「死亡權」爭議。導演查理羅素Charlie Russell),尾隨這位作家踏上「尋找另一種出口」的心路歷程,拍成這部紀錄片:《選擇死亡方式》(Terry Pratchett: Choosing to Die
普拉契特1990年代英國的暢銷小說家,被譽為繼莎士比亞後四百年來的奇才。作品《真相》(Truth)和《第五頭大象》(The Fifth Elephant)被公認是科幻小說經典,他視書寫為生命的他說,「等我不能寫作的那一天來臨,我不確定自己是否還想活下去。」
安樂死在英國仍是違法,但在瑞士、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卻合法,其中瑞士是唯一可協助外國人安樂死的國家。瑞士導演梅努Jean-Bernard Menoud)的紀錄片《有尊嚴的死亡處方箋》(Dignitas Death on Prescription)探討合法協助外國人安樂死,可能替瑞士招來「死亡旅遊」惡名,影片去年十二月曾於台灣放映。
羅素的《選擇死亡方式》2011年在英國首播,曾創下160萬人收看的高收視率,引來「BBC在鼓勵自殺」的輿論批評。
影片跟隨普拉契特拜訪多位罹患致命疾病並決定接受安樂死的病人,如英國富翁、漸凍人症患者史梅利決定接受安樂死,及最後前往瑞士執行安樂死機構「尊嚴」(Dignitas)簽署文件、吞服毒藥死亡的全部過程,全程花費約一萬英鎊。
普拉契特思考「人是否有權決定死亡方式」、「一旦開了閘門,會不會造成無法控制的殺戮」等問題,當他全程陪伴史梅利安樂死後,選擇放棄,「我要活著看到安樂死可以在英國妥善地被執行。」另一令人深思者,就是向「尊嚴」申請安樂死獲准的會員,高達七成的人最後拒絕安樂死。
以前對安樂死的想法很簡單,以為當生命已經無法發揮它的價值,自己已經沒有行動能力了,就選擇安樂死,比較不會拖累別人,不是很好的選擇嗎?
泰瑞這位小說家當自己得了阿茲海默症之後,起初也是這種想法。但當他走訪幾個案例,也親眼目睹得到硬化症的富人彼得在他面前喝下致命的毒藥,然後快速且無聲無息的死亡的場景之後,他的想法動搖了,他決定要活到目睹安樂死在英國能被妥善的實行。
表面上隨行人員雖然有確認過病人想尋求死亡的意願,且事前也經過醫師審慎評估,但我們可以看到接受安樂死的兩個人,都是因為必須在他們頭腦清楚,且有行為能力喝下那兩杯藥前,趕快做出決定,所以他們也是在急迫中做下的決定。
我們看到彼得還有行動能力,只是需要稍做協助,以及當年輕的安德魯來到瑞士準備接受安樂死,但他竟然說他好喜歡這裡的山,他好愛這裡的美景,讓人唏噓這真是他們結束生命最好的點嗎?更何況還有很多人是還未遇到重病或絕症,只是因為對生命感到疲憊,就想結束生命。
一無說:有些人很富有,他可以憑他的財富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生命不會只注意到自己的生命,覺得此生活得值得而不會想要中斷生命,當他忙著去幫助人,也許他没有時間去想像他日後的病苦,他的生命是喜樂的!
可惜部影片沒有觸到宗教信仰的層面,想結束生命的人都單純只想到自己能夠安樂平和的死去,不要去面對最後那令人難以忍受或尷尬的境況。雖然每個人有選擇的權利,但多少讓人感覺他們好像未上戰場打仗,就先做逃兵。

一旦輕易的開放了這道死亡的閘門,人們會不會把死亡視為輕如鴻毛的事,人就像泡沫一樣的消失。對比一些修行人在癌末磨難中,依然熱愛生命,奮鬥不懈,即使在消沉中,仍不斷堅定自己的信念,在痛苦中仍不斷提醒同修要做功課。我沒資格論斷別人選擇安樂死,但我更想看到信仰帶來的力量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