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宛如一幅「經」

(2014-06-01宥娟)
莫名地期待著這一次的森林想。但直到進入坪頂古圳步道,才又重新憶起森林有多美。
就像回程的車上,一止指著仁愛路的樟樹林,蓊鬱的林木、向陽賁張的枝幹裡,韻律錯落有致,就如一幅「經」。經,是一種秩序,而人們都希望處在一種和諧的「秩序」裡吧!「秩序」使人安定,有方向,然而,真正的秩序絕不是暴力,因為我們是大自然之子,只有回到大自然的秩序裡,才能像回到母親的懷抱那般,充滿童稚般的喜樂天真與美感。
精神生物學家百寧D.E.Berlyne)說:「所有的心智追求,包括科學、哲學與藝術,目的都是要在分歧中尋求統一,在複雜中尋求秩序,其基本工作則是將各式各樣的元素安排到某個緊密的、連貫的、可理解的結構中。」但無論人類擁有再先進的知識、科學、科技,唯有師法自然,回到真正的天然結構中,心才能完全放鬆、安定下來,像落葉,歸根。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籠中鳥為什麼歌唱

(05-30-2014 一心)
美國當代知名女作家、詩人、人權活躍人士瑪雅·安吉洛Maya Angelou),昨天去世了,享年86歲。她的自傳體小說 “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我知道籠中鳥為什麼歌唱),是許多美國高中、大學的必讀教材,並曾改編成電影。透過這個故事,可以了解瑪雅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力是什麼。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葉上的露珠

(05-29-2014 一止)
早上四點醒,雖睡不到四小時,精神不錯,且沒下雨,天色暗暗,但很快天會亮,於是就直接出門。走在附近路上,遇見有人,發現彼此都會先停一下,似乎是鄭捷效應,有著微微的波動,走近大安森林公園,遇見人似乎可以嗅到多了一種微微警覺的距離感...
此時佛陀怎麼想?
只有深深的愛擁抱,這時主動的跟迎面而來的人道聲早安,相消失,更安住在身心,原來這個波動來自於心底的不安,不是別人。
經過石頭按摩腳底後,赤腳來到樹下,靜坐,那骨架直直往上接天的微笑,身心都開了,左肩膀緊也一起在呼吸裡化開,不僅肌肉鬆,連體內大小腸蠕動也特別活躍。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抽屜…最裡面的角落

2014-05-27一丹
鄭捷讓我們一起思考:是什麼樣的社會,讓一個21歲的年輕人選擇用喋血的方式宣洩他極度的不快樂。我們的社會如何可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至少讓機率減至最低。
回顧自我的成長過程,從小被無明的責任框框追著跑,逞強地認為我不做不行,卻又無法做到心甘情願的承擔。長期的壓抑,身心不堪負荷,造就了一個黑暗無比的內心世界。就在生或死的交關中徘徊著,活著,感到非常的無奈;但是死,又是那麼的不簡單。
記得從20歲出頭,我的抽屜最裡面的角落,多了兩樣寶貝,安眠藥與烈酒。
會做出這樣的準備,絕對曾有尋死的決心,責任感等種種壓力已讓我生不如死,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份責任感,讓我不得不多份猶豫地賴活著。
從小身體就虛弱,小毛病的干擾不曾間斷。就在無法自了的情況下,我開始祈禱,負向地祈求老天爺的幫忙,趕緊讓我大病不起,早死早超生吧。
反觀鄭捷不快樂的人生,選擇用向外爆發的方式來了結自己的生命。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討厭宗教卻熱愛耶穌

(2014-05-26宥娟)
燉。
書寫或回顧學法的歷程也是常有的事了。只是,彷彿深入法的境地之後,要「細說重頭」地,向不認識的人寫一篇全新的紀事,還真不知從何開始。
那,只好燉著了
已生是框架,未生是從框架裡抽出的穗,穗出於稈卻異於稈。
就在蒐集資料的時候,意外看到一本很有趣的書:《耶穌比宗教大:我熱愛耶穌,為什麼卻討厭宗教?》,特別對味,深覺那解釋了《聖脈》的一部份精神。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自閉的迴路

 (2014-05-25 郁曼)
週二下班,一位表弟來訪,其實這十幾年除了親友婚喪之外,幾乎沒見過他,他好像也都刻意避著親戚。
最近他又辭工作了,有天在街上遇見哥,跟哥抱怨發抒他諸多不滿,可能有人傾聽,就開始主動來找哥了。而哥發現實在幫不了他,就推給了我,我因完全狀況外,就先跟他互動一下,沒想到他週三又來。
大致了解了他怨恨爸爸的理由:他覺得都是爸爸阻礙了他的婚姻,而且分家產、對待他都不公原本比較護著他的媽媽又已過世 而這十多年,表弟不只走不出感情的傷(抱著消逝的愛不放),而且工作一直不如意,他懊悔大學選錯科系,大畢後兩度辭掉一般人認為相當不錯但他做得沒興趣的工作,可是別的工作也不夠喜歡,他坦誠自己好高騖遠,總想賺很多錢,他認為只要有錢,他現在所有的煩惱就都解決了;他嚮往婚姻,但現在他頂多頂多只能找到兩萬塊的薪水,他不知怎麼結婚養家,想娶越南女,爸爸又反對

當孩子失去了天真

(05-25-2014 一心)
Jason邀請,去他家,和一些鄰居、朋友們共進晚餐。其中有一個來台灣短暫停留拜訪的加拿大家庭,一對夫妻帶著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子。這個爸爸是Jason從青少年時期至今的好朋友,可能因為他和Jason都是加拿大華裔,格外能理解彼此。
來台灣前,這家人先去香港看親戚。爸爸感慨說,生長在華裔家庭,從小到大的存在價值,幾乎是依照學業成績、薪水、社會地位等等外在成就來衡量,讓他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永遠要更努力。但這次到了香港,發現那種家族期待、社會眼光帶來的壓力,更是沉重,來到台灣,感覺好像有比較好一點,有多一點做自己的空間。
來自比利時的馬丁說:我在台灣住這麼多年,發現,台灣人總是很忙碌,要讓自己不斷地學很多東西,假日要出去玩,平日晚上還要去上一大堆課程。有一種「要成為有用的人」的焦慮感,閒不下來。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鄭捷不是恐怖分子

(05-24-2014一湛)
上課時學生說現在搭捷運會害怕,我說怕什麼?他們說怕碰到像鄭捷一樣的殺人事件,我說可見世界是一體的,只要有人不快樂,對世界充滿怨恨,就沒有誰是真正安全的,怎麼辦呢?多派警力有用嗎?學生搖搖頭。
我說每個人出生時都是純真可愛的,為什麼會有人格違常的反社會人格呢?學生不解的說他家很有錢,父母也盡力的栽培。我說可見得跟財富、跟有無受高等教育無關,跟他有沒有感受到被愛、被尊重比較有關係。相信他的父母用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在帶他,只是他們沒有聆聽他的需要,他們缺乏的是溝通、尊重和真正的愛。

盧剛案留下的愛與寬恕


(2014-05-24 奕言)
1991111日星期五下午3:42,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發生了一起槍擊案。19915月剛通過太空物理博士的中國留學生盧剛,因為不滿指導教授對其博士論文(1990年春即完成)的推薦不力,開槍射殺了一位副校長、三位教授(兩位博士生導師加系主任)和另一位同樣來自中國的「博士後研究員」山華林,最後再飲彈自殺(右太陽穴) 享年28。這起慘案轟動中美兩國。   
盧剛使用的武器是4個月前買的38口徑仰鼻左輪手槍,另一把22口徑手槍隨身攜帶備用。殺人的主要動機為:盧剛認為導師故意拖延通過他的論文以及幫助求職的推薦信;想留校做「博士後」工作,也說沒缺,太空物理一向是冷門,進得去這一行的必須是頂尖中的頂尖;小他一歲的山林華都已申請到他校教職,偏又佔著「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缺。盧剛多方申訴無所進展,就歸咎到指導教授偏袒,也怪罪脫穎而出的山林華,怨恨處理申訴的副校長助理(56)安妮·克黎利(T. Anne Cleary) 教授和系主任(44)沒盡全力。其實也知道實情是太空物理這一行太窄門了,他也曾後悔唸錯了科系。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自我與世間的連結

(05-23-2014 一心)
台北捷運星期三,出了事,不幸受難的人,以他們的生命,承擔了世間的苦難。
鄭捷,是這個生病的社會中最脆弱、最不由自主的那個環節。當社會關係網絡持續破洞,來不及修補,那個自我與他人連結的核心環節,斷裂了。
每個人生來都是有感,每個自我都負載著關係,關係中的自己內建了自我。9個月大的嬰兒在聽媽媽唱一曲傷感的歌「我的心無法對你說不」,短短2分鐘表情激動起伏。
長大後,是什麼切斷了自我與世間的連結?
記得媽媽去世不久,弟弟又留下遺書的那個晚上,是我決定學佛的轉折點。我想要探究苦難的根源,和面對的方法。
後來讀到一段開示,非常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