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宛如一幅「經」

(2014-06-01宥娟)
莫名地期待著這一次的森林想。但直到進入坪頂古圳步道,才又重新憶起森林有多美。
就像回程的車上,一止指著仁愛路的樟樹林,蓊鬱的林木、向陽賁張的枝幹裡,韻律錯落有致,就如一幅「經」。經,是一種秩序,而人們都希望處在一種和諧的「秩序」裡吧!「秩序」使人安定,有方向,然而,真正的秩序絕不是暴力,因為我們是大自然之子,只有回到大自然的秩序裡,才能像回到母親的懷抱那般,充滿童稚般的喜樂天真與美感。
精神生物學家百寧D.E.Berlyne)說:「所有的心智追求,包括科學、哲學與藝術,目的都是要在分歧中尋求統一,在複雜中尋求秩序,其基本工作則是將各式各樣的元素安排到某個緊密的、連貫的、可理解的結構中。」但無論人類擁有再先進的知識、科學、科技,唯有師法自然,回到真正的天然結構中,心才能完全放鬆、安定下來,像落葉,歸根。

在坪頂古圳步道入口,一止集合大家之後,先由煥銘簡單分享這裡的故事:由於平等里沒有水源,居住在附近的先民在移墾之初,開鑿水圳,引內雙溪水做為生活飲用、農田灌溉及運輸之用。之後一止帶大家玩了一個小遊戲,兩兩一組,互相模仿對方的一句話和說話表情,練習入流,然後邀請大家赤腳緩行,用風的心、泥土的心、水的心和樹葉的心來體驗森林。
走進步道,立刻感受到暑氣全消,清涼的風,潺潺的溪流把塵勞一掃而空,腳踩在林間,感受泥土與腳掌親密擁抱的觸感,踩在碎石上時,就用緩慢的呼吸來接納含容,,也鍛鍊如何在慢當中與境界互動、相容、無礙、合一。慢,就能讓困難分解,細細咀嚼,堅硬就能變得柔軟。
步道不寬,只容一人,右邊是溪谷,左邊是圳溝,走在狹長的步道,讓人很自然收攝了起來,以保持專注,免得不慎就會掉落,不禁讓我想到先民為了取水,上山進入水源地開鑿圳溝的心,任何篳路藍縷都是勇敢與奮鬥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我想起了歌曲<美麗島>,這婆娑之島有動人的故事,我們,當聆聽,當珍惜。

進入步道更深處,地上的落葉好柔軟,因為飽含著水氣,讓堅硬和乾燥消溶了,成為最天然的地氈,腳踩在上面,好舒服,心似乎也跟著柔軟了起來,這樣的轉變讓我覺得好有趣,而這「覺得有趣」似乎讓我像是回到孩童那般天真喜樂,忽然發現,「覺得有趣」是孩子們渾然天成的快樂,更是成人們需要常常回來的初心吧!如果平日的俗事讓我們開始不覺有趣、開始枯燥不耐煩了,也許回到大自然,是最快回到初心的方式呢!
一路上,我們這一組的組長煥銘也不斷邀請大家停下來感覺風、感覺水聲、感覺呼吸,感覺皮膚的感覺、腳掌的感覺,體會與天地合一與大自然合一的喜樂。
閉上眼睛第一觸觸到了鳥鳴,忽然發現我觸到的是小鳥兒喉嚨的收縮膨脹,彷彿看到了小鳥兒喉嚨收縮膨脹後,把聲音推出的影像,聲音是一張一闔鼓動空氣幻化而出的悅耳天籟。
到了水源地,我們各自找石頭靜坐,一靜下來,就發現潺潺水聲竟然是一首天然的協奏曲,我感受到遠近不同位置在不同時間各自傳來的不同音階,如此交響成一首充滿美感的音律!「經」是「在分歧中尋求統一,在複雜中尋求秩序」。潺潺水聲裡有分歧,更有統一,形成一種秩序而生美感,比任何樂章更動聽。
靜下來之後,更感受到天地間有一股豐沛的愛,不斷地在呼吸中滋養著我,感受著「師隨念」裡有神奇的能量與美感,眼前彷彿有金光不斷盈溢流動著
禪,是動中看到不動;在複雜中看到簡單,於是心開了,自然了,就自在流動。
回到集合地點之時,Sara說「好幸福」,是啊!讓天籟洗滌後,身心清淨,很自然地,就能從大自然汲取天然美感。回到自然,師法自然,人才會更自然更流動,更自由更快樂,更有效能可以回向世間。
牛頭禪主張「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心靜,就能享受到與大自然合一之美,就能感受到地水火風裡的天籟。由「無情說法」公案而悟入的洞山良价對此當有特別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