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誰是別人?

(07-03-2013一心)
一智一止來家中訪談,問我從認識聖脈以來,讓自己最受用的一句話是什麼?我又如何將這句話運用在專業領域中?
很快地浮現出「世間沒有別人」這句法語。
自從跟師學習,最震撼自己、也最常重複出現的問題,就是「誰是自己?誰是別人?」這個問句,一再挑戰、摧毀、重組我既有的認知。當我自以為懂了,就要踏上本壘板得分了,往往又在下一刻被觸殺出局。
我在台灣讀完高中,台灣的教育,基本上是壓模子,大家都忙著擠入那單一的生產線,沒有機會去質疑,我是誰?在美國念大學,卻遇到一個相反的極端,我要一直思考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有什麼自己的想法沒有。

當我再度回到台灣的土地上時,我發現自己擺盪在兩種價值之間──當我追尋在美國經驗中被鼓勵的自由和個人主義時,我跟台灣的社會缺乏交集,格格不入,甚至,被認為是自私的。當我試著融入台灣的社會文化時,我又覺得自己被綑綁、被壓抑、被同化,失去自我。
於是,自我,搖擺,分裂,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所在,也找不到和別人自然、流動的連結。
直到,我認識了法。師的詮釋是這樣的:
廣義的說,照顧得到的,就是自己,照顧不到、但又會對我們產生影響的,就是別人。
自己和別人,也可以叫做心和境,或者內身和外身。
「世間沒有別人」是在說:這個心和境、內和外,是不斷交互作用的:別人不斷影響自己,自己也不斷影響別人,別人是我的取相和取角,我也是別人的取相和取角,別人是我的境界、我也是別人的境界。自他、心境、內外,是互相迴流、投射、照見的。
這完全顛覆了我過去對自我和別人的定義,也解決了追逐自我或遷就別人的兩難。
練習把每個人都當成自己時,我發現,自己變得很主動、浪漫,我不再看輕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迴向(影響力)。我也變得謙虛,願意從每個細節,每個說、想、做下手,注意自己的迴向。

我看到,每一個自他、內外的交會點,都是槓桿,可以牽一髮動全身地將彼此帶回生命共同的嚮往。世間沒有別人,世間從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