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除了應提供足夠的多元性,讓每個孩子都能建立信心,還有一個很重要、卻常常被忽略的,是AQ(Adversity
Quotient),亦即面對挫折的逆轉勝能力。AQ訓練最好的方式,是透過遊戲、競賽、運動,在這些情境中,孩子一定會遇到挫折,但因為遊戲本身的好玩和刺激,可以帶來誘因,讓孩子願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以求更好的表現、過關斬將。電玩,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但許多父母親只是一味地禁止,不懂得利用這個情境去引導,白白失去親子間互動交流的機會。」
最近,師的開示,都有談到華人文化的特質,讓人耳目一新、眼界大開。聽了,才知我們從小都是這樣被灌輸長大。
為什麼這麼精采的真知灼見,以前都沒聽過?因為經過這幾年來在三饒益的薰習,認清普世價值乃人類命運之所寄,再回頭來看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儒家思想(華人文化的封閉、缺乏世界觀),自然就更有感覺了。此刻更明白師所說的:學生體驗到哪裡,師的開示就到哪裡。
從馬政府執政後,就不斷在教科書上加重四書五經的比例,但讀四書五經有用嗎?其實儒家思想是一套為統治者量身定做的統治術,它所講的三綱五常,主要是方便統治者建構表面和諧的人倫秩序,以遂行其愚民統治的便利。
中國讀書人,終其一生寒窗苦讀,最後的渴望就是有朝一日能為朝廷所重用,他們以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是,兩千多年來的歷史,在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觀念層層節制下,沒一個有抱負者能逾越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既定分際,說出對國家社會有利的真心話。為了仕途的攀升,通常大家只能唯唯諾諾,偽裝自己,極少數膽敢犯上諫言的忠烈之士,往往就落得被貶謫流放的命運。史上有多少人「學而優則仕」,在效忠皇帝後,還能不改其志地保有「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初衷?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充實自己的學養知識,除了傳統的做官光耀門楣、現代人的考取公務員以求生活安定,還有沒有其它更崇高的目的?
我認識一個建中的孩子,他從小讀書就自動自發,成績非常的優秀。有次對話中,問他那麼認真讀書的動力是什麼,他說他一定要考上建中,然後要考上台大,因為這樣才能交到美麗有氣質的女朋友。聽了,有點訝異,不知道他那小小的心靈怎會有那麼世故的想法,「書中自有黃金書,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為了追求財富和美女,這確實是華人代代父子相傳的價值觀。
台灣這些年來教改政策,越改越混亂,但不管怎麼改,似乎都改不掉教育決策者和許多家長「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守舊觀念。我當然也是這些家長裡的一份子。雖然自認是一個願意傾聽孩子聲音的媽媽,但是其實內心潛在的欲望,仍是希望孩子能以考上理想的大學為志業,當聽到他提出一些怪怪的想法時,難免會希望他能聽我的。
聽到師開示,「真正的教改是多元,每個孩子都是前三名」感覺像一道光在眼前亮了起來。如果,每個家長、老師都願意讓孩子適材適性地發展、讓孩子做都他的最真與最好,親子間只有鼓勵,不用角力,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是天才。
但是,想到我們的教育現場,就真的覺得很悲哀!很多孩子從一進入學校,就對課本興趣缺缺,但是教育當局沒有因材施教的政策,老師也沒有挖掘孩子興趣的用心,就這樣,一個原本活潑可愛的孩子,被關在一間老師講什麼他都聽不懂的教室裡,不知如何自處,到頭來,他不是變得萎縮(失去信心),就是作怪(膨脹自己)。
記得兒子念國中時,每次段考後,學校都會把全班的成績和名次列出來給家長看,當看到有的孩子,他的成績只有個位數,會心疼,為什麼要把他的挫敗公開!老師說全部的成績透明是為了激勵學風,讓孩子間在競爭中進步。但在我看來,那只會助長優劣的對立,成績好的以為他的尊榮就建立在功課比人強;而成績差的,一次又一次的比較,只會更加打擊他的學習信心,只會更自暴自棄。
看到影片中,13歲的羅根·拉普蘭特(Logan LaPlante),他的學習的方式跟大部分的同齡孩子不同,沒有老師、沒有課本。他的自學讓她領悟到,一旦你找到學習的動力,短時間內能完成的事情多到自己都會吃驚,而且你會過得快樂又充實。在他的身上,我看到學習帶給他的信心和喜樂,也看到教育真正的目的。所有的學習,如果不能讓孩子感到心開快樂、不能幫孩子認真主動、不能啟發他的性靈智慧,那麼教育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其實,很多曾被學校放棄的孩子,後來都被證明是有用的人,只是在升學主義下,他們都被犧牲了。大弟就是一個例子。小時候的他,很不愛讀書,上課常搗蛋。記得他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他的導師叫一綸去班上談(那時一綸是四年級,成績很好),他要求一綸多規勸弟弟好好讀書、功課要寫要交…。但,講也沒用,弟弟還是晃來晃去。直到他考上工專電子科,不需再死背課文,那是他真正有興趣的東西,又遇到好老師的鼓勵,他從此變得好認真、好主動,同學們都叫他「第一名」了。
中國那一套溫良恭檢讓,講的是尊卑主從、長幼有序,只會教出一堆活不出主體性的人,這樣的國民不可能讓台灣邁向繁榮。當我們願意放下華人文化的桎梏包袱,汲取西方人權、民主、自由、尊重的養份,才有可能幫助每個人在活出他的最真、做到他的最好。
教育,要從文化的革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