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認得與接受「已生」

(05-01-2012 一心)

今天,是本期定課班的最後一堂。在教課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法義探討和與學員們問答時,我常常會想起一止,畢竟,我來聖脈後,上的都是一止帶領的聞思班,不自覺地會被之前她上課的方式影響。我得常常提醒自己,我只能分享我有實際體驗的,我不可能成為她。
上週專職聚會,我們有了編纂一套固定教材的討論,一止特別強調「身心觀察紀錄」,所以,我就想,要在今天的課程,把這種紀錄方式介紹給學員,做為大家寫日記的第一步。
上課時,以兩種方式練習,一個是打坐數息,觀察念頭、感受、感覺,兩分鐘後,紀錄。另一個,是邊坐邊紀錄。其實,後面這種邊坐邊觀呼吸紀錄的方式,我自己都不曾用過,只記得一止花了很長的時間如是練習(一止永遠記得23年前第一次聽師開示,因為師談鄭南榕她沒興趣,就逕自坐著觀呼吸紀錄身心),最近,她也分享瑋玲跟同事不愉快,選擇回到辦公桌,觀呼吸作身心紀錄,而沒有跟同事回嘴,寫著寫著,突然入了同事的心,而有心開的感覺。

這都是聽一止說的,但我自己,從沒用過這樣的方法。今天做完練習,也不知如何分享其運用方式。真的覺得自己沒有親身受用的,就無從教起啊,一點也假不了。
倒是先閉眼睛練習、再紀錄下來的方式,比較像是日記中的回顧,這就比較熟悉了。跟大家分享,寫字,會讓思緒慢下來,透過文字的紀錄,比較能看到心念的轉折。寫日記的功用,並不是在紀實,而是為了整理,為了知道自己一整天身口意的攝入和支出。從小有寫日記習慣的沁如說:「有時候,寫完了才睡得著;寫,是為了流動。」
真的就像每天停泊的船要重新出發前,必須先在碼頭卸貨,第二天再重新上貨。整理、放下,是為了能夠再度承擔。
今天講義一開頭:將外面的境界看成在裡面,世間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叫做「內化」(承擔);我的問題也會變成世間的問題,就是「外化」(負擔)。鍛鍊心境的還原消化過程,更有承擔、更沒負擔。大家七嘴八舌探討了很久,因為有很多概念,都還沒有學到,比如說一心,尋伺,慚-承擔,愧-負擔,心境的還原消化
最後,用比較淺顯的方式總結:我們之所以會扛那些不用扛的,又無力承擔真正需要承擔的,就是因為沒看清楚「裡面」和「外面」的關係,而沒有慚愧心。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世間的問題都是我的問題,我的問題,也可能變成世間的問題,我們就會升起慚愧心,願意更有承擔,更沒負擔。
而這樣心與境的對流通透,需要透過定課來還原。
最後,提醒大家,上座記得「無常」,體會姿勢、呼吸、念頭、感受的無常。也要記得「無所求」,上座不是要達到什麼境界,不是為了靜下來,而是學習認得與接受「已生」。
下座記得「一心」,一心的體驗是世間沒有別人,所有的做和說,都是為了同如來心同如來事,認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親証「愛人如己」。
只有當身心清淨時,人與人才可能真的同心,所以,還是回到「老實做定課」!
這是第一次自己獨立帶領一期課程,心中非常感謝大家的包容與參與,也深深感恩能夠共聚一堂,探討法義、學習定課的殊勝機緣。看到自己很熟悉帶領定課,也很喜歡分享法語的美感,但比較少去面對在生活觸境如何用上法,一方面是這堂課本來就比較以定課為主,聞思為輔,另一方面也看到,自己其實缺乏公民記者、四處採集樣本的精神。如果都只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那麼,能供養照鑑的實例,題材當然就比較狹隘。
最近幾週的法會,都有當小組長,有感覺自己這方面的不足,暗地裡也注意其他小組長如何帶領討論,我發現,首先,要能抓住一句法語的核心精神,然後,將其轉換成大家生活經驗中,都可能面臨的案例。這樣子,小組討論時比較能聚焦,而且,同修也比較能舉自己的生活觸境來分享激盪。下次可以這麼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