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我願意為你活著

 (09-25-2011一三)
今天一日禪的主題是:「交出去」。小組討論時,首次參加禪修的文振幾次談到雙腿的痠麻,也很想知道對治的方法
「交出去,意思不是不要痠麻,而是體驗痠麻;知道自己不喜歡痠麻,但不抗拒在身體上出現的痠麻交出去,才會對自己的身體有感覺。」
長久以來,人們因為壓抑苦、逃避苦,而逐漸失去對苦的覺知,也對別人的苦痛失去了感覺。因為交不出去,我,就這樣和別人的世界有了隔離,也開始害怕死、害怕活著,因為死亡與活著的世界都沒有我真正愛的人。我,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
蘇格蘭詩人兼傳教士鄧恩(John Donne) ,其詩集《緊急時刻的祈禱》(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中有一篇〈喪鐘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  No man is an island,
在大海裏獨踞        entire of itself;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連接成整個陸地             a part of the main;
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擊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歐洲就會失去一角           Europe is the less,
這如同一座山岬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無論誰死了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裏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因此我從不問喪鐘為誰而鳴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它為我,也為你          it tolls for thee.
海明威喜愛此詩,將之刊選在小說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的扉頁,後來被拍成電影《戰地鐘聲》
故事的時空背景是1937年夏天,西班牙內戰方酣之際,參加內戰的美籍老師羅勃‧喬丹,在炸橋行動中與瑪莉亞相遇相愛。羅勃負責炸橋,他決定留下來守住起爆器,雖然他也可以決定逃跑,和瑪莉亞一起遠走高飛。最後,羅勃犧牲了。臨終前,羅勃瑪莉亞說了一段很感人的話:「我們當中只要有一個人活著,另一個人就會永遠的活在他心中。」然而,死並不是那麼可怕,真正不簡單的是能不能為自己的所愛而活著。
很多人為我們走出了另一條路,諸如賽德克族的莫那魯道與為言論自由而殉道的鄭南榕,也有更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勇敢地為台灣這塊土地大聲說出:「我願意為你活著!」這就是印心的美感,這就是生死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