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毛蟹與鰻魚胡不歸

 (09-25-2011 育森)

圖:羅東自然教育中心

早上開車出門,行經十字路口遇到一位老婦人動作遲緩的準備過馬路,以前看到這樣的景象時,很容易起不耐煩,最近因為學法,學習到尊重人權,要尊重每個人生存的權利,所以放鬆的欣賞對方不慌不忙過馬路的姿態,內心也因為看到自己開始懂得尊重別人而感到開心。
傍晚開車到員山鄉七賢村的菜園做整地播種的工作,住在菜園對面的先生過來串門子談天說地,先問對方有沒有去看電影,賽德克巴萊很好看喔!接著問到他讀高三的小孩就學的狀況,先生回應:要讀對科系,工作才會好找啦!
「選擇自己喜愛的東西就讀,學習的態度應該會比較主動一點,學習動機也很要緊,其實學非所用的情形還蠻多的,所以不用去想太多囉!」
回頭轉向身後的大水圳,先生慢慢回憶起兒時的記憶,以前還沒做水泥堤岸時,這條河流可說是小孩們的遊樂場,河裡有抓不完的鰻魚、毛蟹,鯉魚和吳郭魚就更不用說了,隨手拿個篩網往水裡潛入撈起就有滿滿活跳跳的大肚魚,年紀較大的孩子會帶領其他的小孩一起到對面的花生地瓜田去挖寶加菜,難道農夫不會生氣嗎?其實大人們都一清二楚啦!只要不惡意的破壞農作物,挖掘時不去傷害到作物的根系、單純取用足夠的量,如果有三條地瓜就只摘一個,讓剩下的兩條地瓜可以繼續生長,遵守取用的倫理,農夫們都有心量跟大家分享食物的。
心中想起師曾教導過,要相信果農有心量跟人分享路邊的水果,如今聽先生講述的故事,更印證這樣的道理。
以前河岸還有整片的竹林,裡面住著好多的竹雞喔!夏天在河裡嬉戲游泳抓魚、冬天在田裡夾鱔魚、泥鰍,烤著輕鬆抓來的竹雞,童年就這樣在大地母親的懷抱裡漸漸成長茁壯,有時孩子們會到廟口的大樹下聆聽老人講古,漸漸收音機問世了,經濟較為寬裕的人家會把收音機放在家門口跟村子裡的大大小小一同分享,到了電視機的時代也是一樣,似乎在村子裡,有錢人多的是一份社會責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囉!在小孩的世界裡也是如此,收集好食材後,家境較為富裕的孩子就會被分派到家裡拿閒置的鍋子供大夥烹煮食物,家裡的大人也都默許,不會責怪小孩跟人分享自己的有餘。
大家的想法很單純,有能力的人就多分擔一點啊!貧富的差距並不會構成村人們相處往來的障礙隔閡,富裕代表的是多一點的承擔。
望著眼前耕耘機剛整過的水田,先生回憶起兒時大人的教導,牛在耕田時不可以騎在牛背上玩耍,牛幫我們耕田已經夠辛苦了,怎麼可以加重牠的負擔!牛在休息吃草洗澡時,這時候才可以跟牠撒嬌玩耍,長輩教導小孩要體恤牛工作的辛勞,藉著這樣的機會教育,學習體恤勞動者的勞苦,懂得尊重牛權、自然就會懂得尊重人權,以日常生活中的觸境來教導傳承小孩做人處事的道理、潛移默化的功效比起說教真是管用太多太多了,在內心深深讚嘆老祖先的智慧!
先生而言,兒時的農村生活體驗就是一種生活教育,大人包容小孩到田裡挖瓜,帶頭的大孩子則會傳承同夥的小孩挖地瓜該注意的倫理,不可騎正在耕田的牛,抓竹雞時學習到的團隊合作,在河裡學習如何分辨蛇洞與鰻魚洞的差別,領導統御的學習、生活技能的鍛鍊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智慧都在田野間完成。
話題最後回到眼前這片冰冷的水泥堤岸,不可否認閘門與堤岸的興建確實讓多年來的淹水問題獲得改善,但堅硬的水泥堤岸卻也讓河裡的毛蟹、鰻魚找不到可鑽洞的棲身之處,忘了搭建魚梯的水閘門工程也斷絕了魚蟹的歸鄉路,消失的竹林讓竹雞從此銷聲匿跡,為了餵飽日益增加的人口,為了追求不自然的高產量作物收成所造成的農藥濫用,竟相繼成為各式各樣生物的最大殺手。
記得師曾在同學的日記上有教到:當外在生態物種的消失破壞,也正代表內心某些部分的失落與匱乏,聆聽先生講古,聽到他內心對那份失落,深深懷念起以前農村社會那種人與人、與大地、與眾生互動相處,不忘為對方留餘地的感情與尊重,也許人與萬物的真情再次被喚醒時,就是毛蟹與鰻魚重新活躍於溪流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