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信仰同一片天空

 (09-08-2011一心)


「長老會的出入世經驗已有百年以上。先參訪目的是為了學習他們信仰與普世價值(「屬靈」與「屬世」)的交溶,結合靈修與「經濟公義」與「環境正義」的投入校正。等參訪完再重做規劃。」

這個指引有一種動態的平衡,那平衡來自於時時刻刻的測量,並依照測量結果機動性調整,有方向,有取有捨、有受有施,有後退、有向前。前晚,聽著菊蘭姐描述鄭南榕教她的方式,還有,看到紀錄片、照片裡,鄭南榕自信的微笑,都教我忍不住想起了師。

最近這些日子,自己經歷了一些過程,對於台灣民主歷史上言論自由的這一篇章,從無知到入門到因為羞愧而產生的急切與義憤填膺,今晚,在皈依弟子的小小聚會裡,透過儀深教授的講解,終於到達了一個比較平靜澄澈的階段。原來,研究歷史的目的,是透過真相的還原,讓我們鑒古知今;原來,歷史是這樣讀的,是貼近著我們此刻的生命來讀的,又是打開360度視角、用最廣大心量來讀的。

正好看到《賽德克巴萊》的導演魏德聖的訪談,他描述第一次在漫畫書裡讀到「霧社事件」的震撼:「這不但是史詩而已,還會讓人感受到不同文化衝擊下的一種驕傲,它不是傳統的英雄主義,是爭取身體自由的英雄主義,它是一個爭取靈魂自由的英雄主義。」

「我的直覺是說,你要詮釋這種沒有對錯的歷史事件,你唯一能夠站的角度就是從信仰的角度做切入。一個信仰彩虹的族群,和一個信仰太陽的族群,為了彼此的信仰而戰,但是他們忘記了,他們信仰的其實是同一片天空。當我第一次有這個想法的時候,我好興奮,我整天幾乎都不想工作了,那是一個更大的角度,從更高的角度去往下看。」魏德聖悟到的信仰與宗教的天與空是相近的。

去年1214日的共修會,師首次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三位一體」為主題對弟子們連線開示,那之後,經過了將近九個月,透過資料的研讀或實際參與,自己對於反國光石化、茉莉花革命、2758號決議案、艾未未、環境正義、司法改革、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等主題有了初步的認識,今晚,從聖脈回家的路上,突然感覺到,這一切的學習與探討,在自己的身軀裡融鑄成一種比例獨特的混金屬了,而歷史事件的先後順序,彷彿不再那麼要緊了,因為,此時此刻的自己,正在與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直接對話。

也要跨越時空,重新聞思師去年的開示:

 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是三位一體的,代表生命全方位的開展,需要三者互相校正。因為修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逃避現實的防空洞,而是一言一行都跟世間連線,都跟世間的苦難息息相關。發心走在修行路上,就是因為相信每個人都想要對世間好,都希望對世間、對自己、對別人有真正的了解。」

 聖脈相信的普世價值:1.宗教信仰的自由,2.思想的自由,3.心量廣大,心地清淨,4.不希望被矇蔽。」

師說:「 現在網路的平台廣大,如果沒有語言障礙,幾乎可以和全世界交流。唯一障礙你的,是你的心地。」「共同價值,就是還它的真實,沒有真實,也不會有善跟美。很簡單地去問:『如果是你,你願意這樣嗎?』『身口意有一致性嗎?』」

也再次聞思印順法師在《扆菨文集序》中所寫:「一個理智的信仰者不但積極的闡發那獨創的真生命,還要使潛在的新意見,從舊形式裡解放出來。真正的理智信仰者,看來似乎比形式崇拜者遠離了創教者的理解與制度,其實卻開顯了完成了創教者的本懷。」

「要把深刻而正確的佛教,積極的發揚起來,讓它在這病態進化的世界,完成社會救濟與身心解放的兩般任務。釋尊本懷的佛教是什麼?是世界平凡的人類,在生死中發大心,積集悲智的資糧,遍學一切,不急急求證『直入大乘』的菩薩道。這不但適應現實人間的需要,還是釋尊人間成佛的本懷。」

「佛法不可被縮小成宗教。喬達摩和他的學生,只是一群以信念與熱情尋求人類苦難解決之道的男人和女人,很類似在迦利利的耶穌和漁夫們。」 “Confession of a Buddhist Atheist” 的作者Stephen Batchelor不希望世人窄化佛法為宗教。

「這不是我,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他說佛陀真正在意的是這個「自然的、因緣無常的、時時變動的」世界,並不是否定或厭棄「自我」,反而將自我視為一個待實現的計畫,一片潛力無窮的沃土,一根對準圓心的箭,一塊可雕琢的原木。用師的話就是「空」。

面對今日的世界,佛法提供一條讓普世價值與出世宗教並存的「中道」,調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間紛擾沸揚的諍執,如實面對此刻全人類共同的困阨與苦難,推動謙虛、尊重與含容的全方位對話,活出生命精彩莊嚴的可行之道。

是時候了,參訪出入世已有百年經驗的長老會,去學習他們「屬靈」與「屬世」的交溶,學習他們如何投入靈修與「經濟公義」及「環境正義」的結合。

廣開聞思班,仍是首要之務,因為,在聞思班裡,我們提供世間讓法流入身心的管道,也就是定課,聞思,以及獨對天地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