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從輪迴裡突破

(01-11-2013宥娟)

今天收讀一無陳幼之間「信」的互動,內心感觸良多,感觸最深的是突破人我藩籬。
如果沒有這樣「信與愛」的核心價值,如果沒有師隨念,我們如何有能力一起走出輪迴,走出世間思維和人我對待,真正地脫離苦海!深深感恩陳幼在我的觸境當天的提醒。

不敢吃菇的體驗

( 01-11-2013紀涵)

睡前靜坐一小時
上坐時氣壓悶於肩膀、胸腔,緊、痛,身體更用力去感覺時,因為有抓取會不自覺更僵硬,腿也會往上抬。
幾次練習後,不斷邀請身體放鬆,確定身心放鬆感覺不到有抓取後,再導引腿部放鬆,一股股低氣壓慢慢沉落,腿與肩膀的速度緩慢同步,明顯察覺到身體跟氣息的調和。
心更靜了,氣自然的沉落於身體不足需要遞補能量的地方(每次沉落於不同區塊),感覺像在調整坐姿般,那樣舒服。
呼吸的位置、長度,不同於以往,像是左半邊的某條血管在呼吸,身體更安靜了,明顯感受到右胸口下圍扎了四五根細針,瞬間的痛突然轉移了重心,像坐在雲端上,整個身體好柔軟,輕飄飄的,屁股就像小磁鐵那樣吸住了,脊椎自然打直,更不用力了。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莫蔽於一曲

(01-10-2013 宥娟)


權力是毒,懷疑和恐懼是更劇烈的劇毒,今天看了《樹大根深》,韓國人塑造的英雄是「真心」、是交出去。

向鬼魂索回痛苦的記憶

(01-10-2013一心)

六點左右,Sarah到了,我們在六樓小禪堂約會。
先只是很放鬆地坐著,透過細小的微調動作,找尋最舒服安穩的坐姿。一面呼吸,一面感覺,每個細微的小動作,都是在迎接自己回家,當身體有感覺的時候,心就在了!
全身有感,全心都在。
先做幾回合換鼻呼吸,找到一種很放鬆的專注力,然後,再回到兩鼻呼吸,這時候,比較容易去「感覺」、而不是「控制」呼吸。輕輕地跟隨,感覺每個吸、每個呼的最自然、最舒服。
感覺,我們就像乘著帆船,在呼吸的海洋裡,載浮載沉。帆綁在桅杆上,桅杆就是我們的中心線,往上接著天空,往下接著地心。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純手工打造的MIT

(01-09-2013一寂)
我很少逛街(即便在年輕時候),逛了也很少買,要挑到我真正很喜歡又很需要的東西,好像有點困難;市場,不在我的經驗世界裡,更何況市場裡的一群人。
今天特別找下班的時間,逛逛以銷售成衣為主的城中市場,我想看看商家、顧客群、還有購買狀況。

最不一樣的一門課

(01-09-2013 一湛)

今天上本學期最後一次「生命教育」課,讓學生再一次沉澱自己的心靈,討論一些議題,分享兩個短片,在依依不捨中結束。

決定還是被決定

(01-09-2013一心)

起床前,夢到我在一個凌亂的公共廚房裡,吃著各種我沒有吃過的東西,明明不餓,還是想把每個包裝都打開來試一下,好像不吃會「了去」,就為了吃而吃,囫圇吞棗,沒有好好品嘗,不喜歡那樣不由自主的感覺,然後,就醒來了。
醒來時,感覺喉嚨好乾,好像真的吃了那麼多的餅乾和零食。
似乎跟昨晚的對話有關,Mia告訴我說,S跟女友公證結婚了。突然想起我們交往的時候,常常為他的簽證而傷腦筋,感情穩定後,我說,乾脆我們結婚好了,這樣你就不必每幾個月、就出國一次。當時,他很篤定地說不行,理由是,他並沒有準備好要結婚,如果就為了解決簽證問題而結婚,到時候,我們一定都會很困擾,分不清楚這婚是結真的還是結假的。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轉正才有修

(01-08-2013一三)

長輩準備上菜市場,有情報顯示,她今天會買很多的辣香腸,她以為我們都喜歡吃。臨出門前,跟長輩說:「我不吃辣,不要買辣香腸喔!」長輩停了一下,回說:「我們吃!」本想多做說明,後來想想,事情只會越描越黑,遂簡單地回說:「可以幫我帶不辣的嗎?」
市場回來後,發現買得不如預期的多,而且有一半是不辣的,長輩參考了我的建議。雖然如此,感覺當初的語意傳達可以更正向,我只需要說:「我不吃辣,可以幫我帶不辣的嗎?」至於要不要買辣香腸,交給長輩決定就好,我實在不必撈過界。

撒嬌或抱怨

(01-08-2013博琛)
女同事來電要求配合新增其它部門的系統使用權限,不久女同事就寄來e-mail 簽呈的相關附加文件,因簽呈中並未載明申請何種項目權限,且申請的程式權限有跨到其它部門,按規定是要填寫系統流程表單,但同事就是不願意填寫並不很高興的回:那為什麼之前誰誰就不需要填寫需求表,而且我文件已經送簽過了

等待回家的時刻

(01-08-2013 林汝羽)

如果要說一個家與國的故事,我的版本是從零開始。
少時由於家庭因素,我經常感覺自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再長一點入了中學,稍解一些國際政治情勢,才發覺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普遍不受承認。小學時經常覺得:「哇,生做一個美國人真好。他們國家就有迪士尼、有貌似開明自由的公立教育、世界名校、社會福利,可能滿街跑的都長得像大明星。」高中之後,第一次看描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電影;那時台海危機剛過去不久,人們逐漸習慣在飛彈威脅下生活,我在許多國中同學移民紐澳後,才第一次感到恐懼,原來戰爭是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