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有常識就無從操弄

(12-05-2011 師開示摘要)

什麼是常識?
共識是建立在共同的常識,共同的價值觀,也就是普世價值。
常識(Common Sense),就像是1776110湯姆斯.潘恩發表的《常識》(Common Sense)一書,出版不久,就改變了北美洲新移民與英國派(保皇黨)對獨立於英國的觀念。反對臺獨或主張臺灣臣屬於中國,與當年主張北美洲臣屬於英國一樣,都是違反主體性的常識。
2008年奧運,中國以「One World! One Dream! 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喊出這樣的標語,造成國際間的莫大的譏訕,因為一黨專政的國家哪來的普世價值?有網友這樣說應該改為「同一個國家!同一種思想!」(One Nation! One Thought!),似乎比較合乎中國的意思,好一個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奧運!國際就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誰要跟你同一個夢想?
「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到處都可看到這樣的標語,卻敲痛了很多人的神經,很多人對這句話很感冒,其中關鍵就是在這個國家近14億人口沒有共同的普世價值!
中國認為普世價值是西方的,中國的普世價值叫做和諧,意思就是說任何的矛盾都可由大家長和諧擺平,出車禍就埋車頭,眼不見為淨,「隱惡揚善」嘛!中央跟地方的矛盾,政府跟人民有矛盾,和諧就好,不要面對真相就好,遇到問題否認就好,當時的聖火傳遞叫做「和諧之旅」,國際社會對中國這樣子的置入性行銷非常不高興。
常識需要依據著普世價值凝聚共識
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聯合國 NGO 台灣區世界公民總會特於 2010 4 1 台灣區世界公民日九週年之際,與聯合國 NGO 世界公民總會聯合舉辦「 2010 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就人與人、人與自然相互尊重,人與萬物、人與環境和諧並存,是世界公民與地球永續發展的基礎。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泱泱表述自身的定位

(12-05-2011一心)
中飯,跟兩位學員DarleneDennis一起去明德素食用餐。Darlene來自美國西岸,目前住在香港,主要替NGO(非政府組織)作社會方面的研究,最近才剛幫香港的一個政策智庫做研究。她觀察到,香港房價飆漲,貧富差距加大,言論自由,人權指數下滑,人們對現狀不滿,但卻缺乏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途徑,無力感加深的同時,又越來越找不到發聲的管道,於是,每隔一段時間,不滿的情緒就會爆發,上街頭訴求,但這種一次性的抗議,沒有實質的作用,發洩完,無力感依舊,人們灰心意冷。
Dennis第一天的自我介紹另人印象深刻:「以前學瑜珈,是為了取悅我太太(是位瑜珈老師),這次來上師資訓練,是為了取悅我自己。」他從資訊業退出,才剛完成了一年半的北半球行腳。
Dennis讚嘆台灣生活的幸福,文化也很有品質,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經濟學家信息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對全球140個城市進行的調查結果,香港排名第31,台北排名第61
(回家查了一下,這項每年2次的調查,是根據治安、基礎建設、醫療水平、文化與環境及教育等指標,負責這項調查的編輯寇斯塔克(Jon Copestake)表示,亞洲主要城市排名都很好,主要是基礎建設佳,治安與教育良好,但在文化活動部分偏弱。又參考了《全球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針對全球183個國家所調查的貪汙指數,香港排名第12,台灣也較香港落後,排名第32。)

做好一個「完整有主體性的人」

 (12-04-2011一湛)
有一個朋友來電,抱怨家人給他的壓力好大,問他:如果沒有家人,那你的生活會如何?他說那就簡單多了,他只要管好他自己就好了。
我說你本來就只要管好你自己就好了,至於其他人,他們也會管好他自己,你只要在對方請求協助時,依照當時狀況,量力而為就好了,他說這樣真的好簡單。
我說本來就這麼簡單,這就是我們導師教的單純波羅蜜,縮小管理範圍,管可以管的理可以理的,把可以管可以理的都管理好了,不可以管不可以理的也會鬆開來。
他很開心的放下電話。我思考到,這樣的現象在東方社會非常普遍,主要是我們文化中太多的集體、家族意識,很少鼓勵每個個人先做好自己的管理,甚至很少真正尊重一個人的獨立性和獨特性,以至於很多人在評論別人,很多人都沒有管好他自己(尤其是內心世界的平靜)就拼命的管別人,導致每個人都要透過別人的眼光來肯定自己,缺乏「主體性」,以至於碰到事情,不懂得為自己說話,而導致侵權的行為到處都是。

瑜珈在認識身體的自然

(12-04-2011一心)
下午上完哲學課,Stephen說,外面實在太美了,給大家多半小時休息,去外面走走。Patricia要問我問題,就邀請她一面走一面說。她問:用左鼻孔呼,和用右鼻孔呼,有什麼不同的效果。
課程才剛開始,有很多內容還未講解,但學員們求知慾強烈,早就等不及地好奇追問了。其實,瑜珈的調息法和體位法,都是過去的修習者,從自身體驗中歸納出來的,可以視為路徑的參考,但不應簡化為「步驟效果」的公式,否則,很容易陷入靈性的功利主義,或變成僵化教條的警察,而完全偏離了瑜珈這調「透過體驗而了悟自性」的道路。
跟她分享,這些調息或體位法,不是為了無病、不死、舒服,而是為了幫助我們回來認識身體的自然,懂得尊重它,才不會阻止它發揮本有的智慧。身體病了,就是因為體內的各個元素不調合,病徵是果不是因,就像大自然颳颱風、鬧乾旱一樣。如果只顧處理病徵,而不面對病灶,就好像滿臉痘痘用遮瑕膏掩蓋,吃退燒藥壓抑徵狀,實際上,都沒有解決問題啊。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不動姿,好像跟自己打勾勾

 (12-02-2011一心)
師資訓練的第一循環今天結束了,下午一點就下課,我提早到了《聖脈》休息,晚上幫一止代課。一止事先給我講義「與天地準的禱告」聞思,並建議我帶大家多做定課。
前面15分鐘,大家陸陸續續進來,請已經到的同修先花點時間,調整好座墊的高度,讓髖關節與膝同高或更高,於是,下盤可以鬆沉落,脊椎可以無拘無束,建泰淑玲鈴鈴馬上反應說:腰背舒服多了!比較容易坐穩,呼吸也順暢得多。
在靜坐中,邀請大家放鬆進入這個空間,每週至少一次,來到《聖脈》,就是和真正的自己相處的機會,可以很誠懇地面對自己,很溫柔地陪伴自己。
靜坐過程中,人漸漸到齊,除了明秋明祝涵茵瑋玲是熟悉的面孔外,其他人都不算認識,還有兩位第一次來的新朋友。
僵硬的身心就像硬實的土壤,難以吸收滋養,所以,引導各先後到來的所有學員們,配合呼吸,放鬆身體各個容易累積壓力或緊繃的部位,吸氣,感覺不舒服的地方,然後,用呼氣針灸不舒服的地方。不舒服的感覺,由固體變成了液體,一旦變成液體,很自然地隨地心引力往下流動,釋放到大地。全身的雜質,就如是一點一滴地沉澱、過濾了。
最後兩分鐘,試試看完全不動,去觀察呼吸、感受、念頭的動。
土鬆了,「光線」和「空間」才有機會進來,有了光線,無明才可能轉明,有了空間,心量才可能擴大。
今天的主題是「用身體禱告」,沒有用講義,而以做定課和個人體驗分享、討論為主。用身體禱告,就是用中心線對準天地,讓最純淨的力量住進來。
講義上寫著:「禱告是本能,但內涵是需要淬煉的。」「禱告之前的動作,很細膩,很清明,對準了,這是真正禱告的內容。」這是自己帶課時的內在線索。
經行前,先圍成一個圈,動動膝、踝關節暖身,然後,一手搭著同伴的肩膀,練習金雞獨立,想像自己是一棵大樹,去體會腳底的重心變化,和大小腿肌肉的使用。站立腳的腳底到頭頂,形成中心線,往下紮根到地心,往上延伸到夜空。
用這樣的方式配合呼吸練習慢步經行,中心線超過自己的身體,往下到地心,往上到台北的夜空。看到有人快要撞上前面的人了,於是,提醒大家依照外在環境調整步伐──間隔太小,就原地走,間隔很大,就大步走,但很有趣地,她還是繼續貼著前面同修走,幾乎要踩到同修的腳後跟;也有人眼睛從頭到尾都閉著,完全不管前後的人,兀自陶醉。有人舉步維艱、腳提了又掉,卻戰戰兢兢、鍥而不捨;有人不但腳抬得很高,還可以加上手部動作,一派輕鬆。好像人間百態的小小縮影。
提醒大家,動作大小不要緊,重要的是,我有沒有確實地讓呼吸帶動我的動作?我有沒有真誠地面對自己?面對周遭的環境?
最後問,每個人心底總有盞恆常不滅的心燈,在生命的起伏、飄搖裡,帶給自己力量,默默指引著方向,那,就是信仰。妳知道自己信仰什麼嗎?
經行完的打坐,延續中心線的注意力,只不過,接地的部位,從腳掌變成了骨盆底的會陰,從會陰到百會的中心線延伸超過身體,往下到地心,往上到夜空。看著呼吸在中心線裡上下來回。觀察自己若昏沉,就用吸氣向上提神,若無法安住,就吐氣向下安神。最後,還是練習了幾分鐘的不動姿,好像跟自己打勾勾,遵守承諾。
對於剛接觸定課的人,其效果是很顯著的:身心敏感度提高,衝動可以停,人際關係改善。四年前接觸過《聖脈》、最近重新回來上課的Bonny就說,女兒拜託她回到「小花園」(他們對《聖脈》的暱稱),因為,有去「小花園」的媽媽,是最不會亂發脾氣的,也比較會欣賞她;在《聖脈》與另一個團體之間做選擇時,老公也投了《聖脈》一票。不過,她四年前,卻是因為害怕做定課和寫日記,而離開了。
可能因為求學階段的恐怖經驗,很多人總把「定課」當成是要交給老師的作業,而很有壓力,其實,「定課」不是要對老師交代,而是認識自己的最好機會啊。
Bonny分享她成長經驗中的傷痕,還有她最近曾低潮到想自殺,爆瘦六公斤,新同學很有感觸地分享她同樣傷痕累累的成長過程,並因為家庭因素造成她罹患亞斯伯格症。運用她們的例子點出,生命中的苦痛,不是為了陷在自己的苦裡,而是為了衝破、打開,讓我們可以去體會別人的苦。我心底想,這就是聞思班之所以有別於心理諮商的原因。
不願意抽空認識自己,修行是不可能進展的。無法將自我經驗中的苦,擴展為對他人所苦受的理解,生命也不可能流動與開展。
第一次來的士聖說,他跟淑玲很像,退休後,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覺得,對這個世界應該有更多的付出,今天,透過明秋的介紹來到《聖脈》,覺得自己來對地方了,只是,目前,還沒有找到老師剛剛問的「信仰」。回答他:其實,需要活出生命真正的熱情,需要跟人有更多的交流,這就是你的信仰啊,信仰,不是既定的宗教,而是內心深處真正的嚮往。
在生活中,我們被瑣碎的事情佔滿,很容易忘記,生而為人,我們有與生俱來的高貴情操與更高層次的靈性需求,這就是為什麼,每週一次的相聚很重要,我們彼此提醒,互相鼓勵,千萬不要放棄內在最真切的嚮往。
接天接地的身體中心線,就是至純至性的力量所住的地方,常常記得回來中心線,與這股力量的關係也就越親密。
每一期聞思班,就是一個小小僧團,很幸運地,同修有退休的、在職的、也有新新世代,聽到彼此迥然不同的觀點與生命體驗,真的打開了彼此的視野!下課前,我們把這個團體凝聚的力量,分享給我們深愛的家人、朋友,願每個人都有機會追求內在真正的嚮往。
下課後,Bonny說,公司可能結束營業、她隨時可能失業,已經讓她夠不安了,一位同事又很難相處。回:要注意「投資報酬率」,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要放在自己可以管理的事情上。公司何時結束,同事如何做人,都不是妳能控制的,擔心公司,跟同事過不去,就好像把時間和精力丟進無底洞,還不如投資在定課上,有能量,才有資產面對任何突發狀況。
她:在家裡,真的很難有空間,可不可以有時候來《聖脈》,自己上去小花園打坐?回:事先打個電話,只要有人在,應該都沒問題。
涵茵說,最近好像憂鬱症又犯了,一直對過去的事情懊悔不已,她很害怕。問她,最在意什麼?
她:「我想要自己很厲害,所以,大家才會喜歡我,我也才可以幫助別人。」
我:「讓大家喜歡我,和幫助別人,真的需要『很厲害』嗎?」
抽絲剝繭之後,她恍然大悟,想要別人喜歡我,得先要成為一個容易親近的人,「很厲害」反而讓人望之怯步;而想要幫助別人,首先,要懂得別人的需求是什麼,要有傾聽與對話的能力,跟「很厲害」也沒有關係。所以,她不用捨本逐末地追求「很厲害」了。
她拿起一張便條紙,寫下她內在真正的嚮往,以免忘掉:
希望別人理解我,接受我~讓自己成為可愛、有能量的人。
希望可以幫助別人~練習傾聽。

確知信與愛是最大的力量

 (12-02-2011一綸)
身為台灣人,不可不讀的台灣史之一:「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十字架之路」。這本書,我愛極了,因為愛,選擇在最安靜時、用最慢的速度去感覺…。
「疼惜自己的同胞、疼惜台灣,是一種本份!」高牧師說的這句話很響亮,在我心裡迴盪不已!
小時候的高俊明,雖出生在基督教家庭,但卻不愛讀書,功課見不得人,成天只想玩耍,也不喜歡上教堂。但是,他卻從小就展露了單純和承擔的性格。
在日本念中學時,有一個參加幫派的別班同學,常欺負高牧師他們班同學。依照當時日本傳統,中學生的規矩,哪一班的人常被欺負,那一班就要派人出來和挑釁者決鬥,當同學們討論該派誰去時,高俊明心想我身為班長,不可推卸責任,於是決定自己出面。決鬥開始時,他心裡雖然緊張,但還是冷靜地迎戰,回想著小時候看哥哥打拳的姿勢和招式,結果竟然打贏了對方。
後來,因為無知而犯行,給了他很大的刺激,開始省思人的軟弱,不能僅憑著自己的判斷力做事,又加上太平洋戰爭,天天目睹死亡的慘狀,他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他感覺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因此開始了信仰的追求。
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強硬要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退出普世教協(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簡稱WCC),他們指責WCC容共,長老教會若參加,也就變成容共擁共的叛亂團體,並利用一些御用教會報,展開一波波的攻擊,教會因而面臨了嚴峻的考驗。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朝真正的自己靠近一步

 (12-01-2011一心)
課程第三天,身體終於習慣了早起的韻律。
下課後跟我大學的學妹一起用晚餐,她是第二代華裔美國人,六年前來到台灣,並且在北藝大唸完舞蹈研究所的理論組。
跟她聊到聖脈,也聊到,這幾個月來,在師的教導下,學會用更貼近這塊土地的方式,重新認識了它的過去,感覺自己好像大夢初醒的人,終於看見了台灣社會的真正內涵與潛力,也看見了台灣生命力無法全然開展的原因。認得了美感與張力,於是,可以生根、茁壯,認得了痛與困境,於是,知道要朝哪個方向努力。因為越來越多的認得,生命清晰、單純、發亮了,並且,充滿動能。
其實,她有意識到,如果要繼續在台灣生活下去,她必須更了解台灣的歷史、更投入台灣的政治,像住在美國的時候一樣,但是,這六年來,她卻覺得越來越無法理解台灣,這個社會好像有層玻璃罩子,總是摸不著它的內裡,她不知道是否是自己的個性使然,住在台灣的日子裡,她暫時放下了與生俱來、與土地連結的需求,而安於簡單、甚至有點孤立的幸福。
我說,其實,不要說妳摸不清台灣,很多台灣人的生命都與土地斷裂,與現實抽離,我也是最近才比以往多了解了一些些啊。或許,妳那種隔著玻璃罩、碰不到內裡的感覺,來自於許許多多台灣人對台灣的漠視與疏離
她突然想起,之前她發表了一篇關於無垢舞蹈劇場的論文,文中提到台灣四百年來被殖民的歷史,她的同學不懂她為什麼要提這個,她回答說:妳難道不覺得,妳的思考、行為,對生命的認知,都會因為理解台灣的殖民史而完全改觀嗎?同學聳聳肩說:大概吧。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把注意力放在中心線上

(11-30-2011芳秀)
大姑(先生的姐姐)養的狗糖糖常常會一直亂叫,今晚三不五時的常常叫,還特別久。
先生對兒子冠廷說:「可不可以叫牠不要再叫了~好吵!」
一丹提到靜芳的家貓事件~「小的帶動大的、鬆的帶動緊的。」聽到聲音來時,便提醒自己要回到姿勢中正,把注意力放在中心線上,不覺得是吵,只是一種聲波來了走了,輕鬆地呼應先生:「牠只是在練饒舌RAP呀!而且是掛麥克風哦!」
「世間到處都是漩渦,每一個境界都在拉扯我們的眼根、耳根………..,每一個境界都正在將我們的六根拉過去,那就是世間啊!世間就是我們六根、六塵、五蘊。」
聲音也是一種提醒,檢驗自己有沒有回到中心線呀!耳根的注意力有沒有被抓去啊!
感覺負轉正的能量流入流出,無礙~感恩今晚噪音的禮物。

雖然忙碌但身苦心不苦

 (11-30-2011姵谷)
批完貨回來是忙碌的開始;整理貨物標價,分類並準備在攤位擺飾,上架;前置作業繁多,每天忙到睡眠不足,無常又到來一些瑣事要處理(汽車修護,身體檢查,辦理勞健保事宜,每天必須完成的定課,日記還有…

雖然依照輕重,前後秩序分段處理;但想到一大堆未完成的事情,有時身心就開始出現負面能量,臉上的笑容也消失了,與先生的對話出現不耐煩口氣才察覺觸到:每天的定課,寫日記是為了幫助身心,如果會造成壓力一定是自己弄錯了,倒帶還原發現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未完成的事」,沒有活在當下

轉負為正;以歸零的心重新開始:(師隨念)觀想師在忙碌的一天會怎麼來處理事情?以感恩的心面帶微笑,觀著呼吸很由衷,認真地從定課開始;練習日記記錄重點,簡單扼要,處理每件事要有效率減少消磨的時間;注意力只放在當下,只要心中帶著師及同修們滿滿的愛沒有過不去的,雖然忙碌但身苦心不苦,堅持走對的路絕對值得!經行時段:22:00~22:30 三步經行;吸氣抬腳_無常,移腳_苦;呼氣落腳_無我;先有意念後有動作,在每個動作的起承轉合用心觀察身心的緊鬆.收縮膨脹,在一呼一吸,一拉入、一推出中體會無常、苦…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自然了,與天地準

     (11-29-2011國華)
晚上共修會,一進門,沒想到一止在播放《牽阮的手》預告片,看了又讓人想掉淚,我看一脈也是。
會前會時,一止問大家看這部電影收穫最多的是什麼?我說:「看到了愛的完全實踐,這些民主前輩們對台灣人的不忍,使他們走上了這一條路,感覺走上這條路好像是一種宇宙間的定律。人,就是無法靠著物質享受而生命飽滿,人的精神養分就是愛,沒有大愛,人身宛如空殼。」
另外,討論到「美感」。面對中國社會的不公不義,艾未未說:中國的社會沒有美感,面對小學生必須留醜醜的短髮與穿制服;田朝明醫師說:沒有美感,面對台灣社會的一黨專政,國華似乎也聽過師說「沒有美感」,師與這些民主前輩們所說的美感,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都異口同聲這樣說,是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傳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