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有清大合唱團校友的邀約聚會,為此猶豫不決,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想不想去。一向對社交很陌生,除了聖脈,我很久沒有和一群人聚會(非開會),一方面覺得一堆大人小孩的情境,應該是無法深談和分享,另一方面覺得自己應該要多連結交誼,才好托缽。
邀請Scott協助照見,他一向很主動和朋友約晚餐聊天,我卻常常想不出讓我想約會的名單,有種孤立感。他說了頗具啟發性的觀點:「妳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妳是個熱切的藝術家,不會滿足於一般閒話家常的話題,可以多跟其他藝術家或有成熟生命歷練的人互動。」
我從來沒想過可以和這些人約會,總是感覺自己很小,他們很大。但仔細想想,這些人是我會有興趣互動的。於是今天在臉書上連繫客家背景的女詩人(十多年前短促認識後就沒再見面),她演出結束後很主動聯絡我、約見面。雖然她感冒,看到我的訊息馬上答應約會,我帶著喜悅的心情赴約。
我倆在溫暖的陽光下散步台大校園,坐在草地上聊天,談著對臺灣的情感,談著彼此的生命歷程,也才發現原來她剛結束二十多年的婚姻,過程非常痛苦,現在是獨居……原來每個生命都有深刻的故事啊!在信任中我們彼此打氣,讓老天爺的正向能量庇護我們的真心。二個半小時後,她提議用晚餐,我另有約會,也感覺她的色身需要休息,很自在地告別。心中有師的提醒,短打就好,品質最重要。
接下來是和Scott以及一位美國友人用晚餐,為世界地理雜誌的作家。他的談吐很真、很溫和,旅行了很多地方,第一次來台灣(才十天吧),我問:「整體印象是什麼?」「安全、友善」這是大多數外國人喜歡在台灣生活的原因之一。我們談了東西文化的比較、台灣政治問題、台灣正在進行的社會抗爭,說著說著,覺得台灣好豐富啊,不再像以前只能講人情味就詞窮了。他分享正在書寫的電視影集腳本,關於華盛頓DC在建國後一百年時期的歷史,雖然沒有完全聽懂細節,但覺得很吸引人,透過七個杜撰的角色串連起真實的歷史。心想,真希望有人能把228、白色恐怖、美麗島的故事改編成好看的電視劇。
今天有成功的交誼經驗,感覺有品質的互動,就有托缽的法味。給自己佈達,未來持續練習主動,每週邀請一、二位我欣賞的人單獨約會,練習分享生命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