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待開發的課程

(06-06-2012一心)

天下第一人即世界第一等國民
出門前,師Skype開示,聖脈要開發的課程,應該是關於「整合性的思考」,就是真正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重視人文精神的博雅教育)和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跨領域教育)。
一聽到這兩個詞,我立刻回想到高三那年,接到了美國大學的入學通知,和厚厚一本選課手冊,學校為了讓學生理解其學術理念,在簡章中特別介紹了liberal arts這個詞,當時,英文不太行的我猜想,liberal是自由,arts是藝術,為什麼學校的學術理想是「自由的藝術」?

後來才知道,這個詞源自古希臘羅馬時期,是代表要成為一個「自由人」所需學習的基本科目,精通這些科目的人,才能有別於「奴隸」,一個在當時社會佔多數的族群。今日,演變為大學裡的通識科目,目的是在透過獨立思考判斷的訓練,使個體具備能形塑和表達全方位意見的基本能力。
後來實際進入了校園生活,撇開天氣飲食文化等生活習慣上的問題不說,學業上最挑戰的部分是,老師總要我們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台灣好好聽課背書考試那一套,完全不管用;上舞蹈課時,光是技巧好,並不會贏得尊敬或喜愛,老師會要我們把舞蹈的體驗帶入生活,把生活的元素帶入創作;而不管是哪一門課程,我們都要有訂立研究主題、建立研究書目、獨立完成報告的能力。
學校也很鼓勵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的學習模式,學生甚至可以自己設計「跨領域主修」,比如說:舞蹈+人類學,物理+心理+文學,只要你提出來的論述,足以讓指導教授了解並認同你的學習動機。
對於在台灣完成高中教育的自己來說,真的花了很多力氣去改變過去「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被動模式,我不能再以「成績好」為學術上的最高價值,「聽話」為行為上的最高原則,這裡的老師們,絕對不會只單方向給予,他們期待我與之主動對話,並以自己的生命經歷,豐富彼此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如果不是如此幸運地、有機會出國唸書,親身體驗國內外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同,今天已成人的自己,聽到校園裡「起立、立正、敬禮」的軍事口令時,恐怕還不會感到一絲絲的奇怪,而在「做自己的最真」和「符合社會期待」之間,恐怕還會有更多拉扯與掙扎。
台灣社會需要開發的課程,要能夠培養價值觀,連結「做第一等人」的私德和「做第一等國民」的公德。
台灣自從1949年四六事件教官進入高中大學校園以來,嚴密控管年輕學子的服裝、思考、行為舉止,63年來,台灣社會的思考能力都被鎖住了卻不自知,無法思考,更遑論整合。
華人社會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不尊重個別差異,以干涉個人隱私為彼此約束的恐怖平衡。儒家用「私德」作為控制社會、維穩的手段,形成家家戶戶彼此監視、規範人倫綱常、不尊重隱私的文化。
對於個人道德的要求,變成人際往來的滯礙內耗,不再有力氣監督公權力、關注公領域資源的平等分配,普遍接受「為了社會秩序,公權力可以公然犯罪」(自古就有羅織罪名,刑求逼供,連坐親族,如名劇《竇娥冤》),由於長期以來被儒家思想統治,人民不重視「公德心」,甚至沒有框架可以思考「公德」(公平正義)的問題。
有識之士要用很有感染力的方式,去講述新世紀的倫理觀,去宣揚「尊重人是義務,受尊重是權利」的理念,找到「天下第一人即世界第一等國民」的連結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