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初讀曹開遺稿

(05-14-2012倪國榮)

翻著
詩人的遺稿
紙頁
還未黃舊
發出顫想的聲音
(詩人曾經入獄多年  因為政治)

詩稿從
深暗的牢裡浮見天日
從地獄裡浮見清明
痛成為清楚的凝痕
我翻著
圖書館的書安靜著

窗外的公園綠陽暖射
「這像是他剩下的骨骸
晶晶的骨聲」
把一千五百首還給研究者
詩人的聲音
跟著我走出圖書館
來自囚牢的自由
那麼鏗鏘響著

「我是載著地獄飛翔的孤鷹
在死後仍然震拍
晶澈的呼叫…」
我聽著
空中的晶嘯
詩的自由芒烈地灑遍生的夏靜

註:曹開(1929~97)是白色恐怖受害者,獄中寫詩,因怕思想問題,多以數學入詩,過世後遺有1500來首。同樣出生於員林鎮的青年詩人學者王宗仁,5年前首先以《白色煉獄──曹開新詩研究為碩士論文,並編選其詩集,書末附有作者親訪曹開夫人羅喜女士所整理之訪談逐字稿。2012 4 13 日於台中蒙先生示我曹開遺稿。

版主: 曹開(1929-1997)自號「小數點」。1949年就讀台中師範美術類組三年級時,受白色恐怖案件牽連,被誣陷、判刑10年。1950年先監禁於台北監獄,19514月流放綠島,直至1959年才開釋。

出獄後曹開曾在市場果菜市場擺攤營生,也曾在窮鄉僻壤開設「西藥房」以其豐富的醫學常識替村民看病打針,做一個「赤腳仙」(密醫),後又經營過主治皮膚肛門的診所、綜合醫院、房地產買賣及五金批發等。
曹開的女兒曹貴理在《怨火燒島》後記中說:「父親的性格有些孤僻,自我防衛性很強,對很多事情都充滿了戒心,……但在了解父親的遭遇後,我才驚覺我的 父親就像一棵苟活於亂世的含羞草,總是很小心地防備著這個世界的是是非非,軟嫩的身軀在閉合開展之間,渡過他的一生」。
許多受難者都有共同的經驗,他們從獄中被「開釋」,回到社會,依然被長期地監控。他們除了必須定期向派出所報到,居家附近經常有人探頭探尾地秘密監看,有時找到新工作,雇主馬上因為派出所或特務的關切,而不敢雇用他們。所以他們會感嘆「出了小監獄,卻進了更大的監獄」。

被長期的監控控制,在獄中或者出獄後戒嚴的社會裡,他們大約只能選擇沈默。
    光明的面龐    詩/曹開

    我們是被關禁在
    鐵罐裡的螢火蟲
    我們像星星連動也不動
    久久彼此相望
    懷著災難的苦痛

    我們閃爍著一種沉默的語言
    這樣晶亮,這樣奧妙
    相信所有的語言學者
    希望了解我們這口氣寒光

    但願生命點燃的燈火
    永久不會被熄滅遺忘
    我們供人使用的字眼
    就是至愛光明的血紅面龐

詩中的螢火蟲「閃爍著一種沈默的語言」。詩人把這種無奈轉化、昇華,從「螢 光」的意象到「晶亮」到「點燃生命的燈火」,寫出「相信所有的語言學者/希望了解我們這口氣寒光」、「但願生命點燃的燈火/永久不會被熄滅遺忘/我們供人 使用的字眼/就是至愛光明的血紅面龐」。
作者抽離了當年被監禁的現實環境,經過人生閱歷,以成熟的心智來駕馭語言,因而也展現了令人回味與深思的內涵。
在這首詩中,曹開以「被關禁在鐵罐的螢火蟲」比喻自己和難友。螢火蟲的生命是脆弱而短暫的,尾巴卻能在暗夜中發出淡淡的螢光。可是許多螢火蟲聚在一起,淡淡的螢光卻能聚成較亮的光度。
囚犯被監禁在獄中,就像裝在「鐵罐」一般,而且無法自由遷移,就像不動的「星星」,互相閃爍著,「久久彼此相望」,且懷著「災難的苦痛」。

世人會不會因為讀到曹開這首詩,而對白色恐怖多了一份理解?被裝在鐵罐裡的螢火蟲,可能聚成點燃生命的火光,當短暫的生命結束了,光明崇高的愛依然血紅……
 獄夜研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