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夢想的飽滿

 (2014-08-12宥娟)
只要對佛法略有耳聞,就一定聽過「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只要聽過心經,就一定知道「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但到底什麼是「顛倒夢想」?什麼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要如何才能落實而不打高空不頑空?又要如何才會「究竟涅槃」?

與師在同一個空間,聆聽開示時更能感受身口意帶來的洗滌,於是,更能體會法的喜樂美感與奧義。

你離我好遠
你離我好近
你在我心裡
你遠在天邊...

直覷五毒的實修

(08-12-2014 一湛)
開心的跟著師和同修到花蓮參加十日禪,整理環境時汗流個不停,通體舒暢,心也很開闊,感恩同修的承擔和成全。
晚上的開示好精采,從做夢做好夢,不要顛倒夢想(有人被剝削、被迫害),只分享自己的夢,別人會很輕鬆,甚至會被帶動,大家都來做夢一定很美,多談我們嚮往的國家,國家也會越來越好。不要有太多的意見,意見比較容易對立、角力。
面對病痛,先入對方的心,我就是生病的人,我能不能完全的接受,他生病就是我生病,再把我的病看成別人的病,能入能出才自在。

大陣仗的收垃圾場面

(08-12-2014玲真)

幫先生拿手機去店裡貼「保護貼」,結束出來後,不見先生和車。手機店在交通繁忙的路口,先生找不到停車位,在附近繞圈圈。
站在店外等他,我今天第一次見識到大陣仗的收垃圾場面:一輛大垃圾車和一輛稍小的回收車隔著路口停放著。巷子口地上放了二個藍色的大桶子,上面分別寫著「廚餘(餵豬的)」和「堆肥」。垃圾車除了放著音樂、還不時的發出巨響將垃圾壓扁、捲進車身裡。
圍著這二輛車和那二個大桶子,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走路來倒垃圾的人,加上不時有摩托車、腳踏車騎士也來湊熱鬧。你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提防被從四面八方來的人車撞上!
沒有規劃任何動線、沒有任何安全考量,小市民就是各憑本事、穿梭在人車中倒垃圾、回收、站在二個桶子間,考慮一下該把什麼丟進哪一個桶子裡!臺北市長一定不用在這種勢面下倒垃圾,才會那麼無感!

從彩色到黑白的養成

(08-12-2014韻雅)
東方文化的特質在「籟」,在「籟」中生妙有,在「空寂」中聽見籟,空的體驗叫做「籟」。西方文化的特質在「有」,紮實具體的實踐和革新。而今天華人文化已經嗅不出「空」的特質,只是玩空或頑空而踏空,毫無進展方向。西方社會幾度經歷黑暗時代,建構出一個穩固的民主體質,尊重個別差異,視人權、自由比有飯吃活下去更重要。西方人尊重個體,鼓勵你成為一個有個性、獨特unique)的人、探索生命潛能、實踐夢想,將人類存在提昇到一個有尊嚴的高度;東方華人框限在群體規範中,唯上是從,看人臉色、仰人鼻息,變得不敢表達、不敢築夢,患得患失,爭逐權力和金錢的啄食順序。—— 以上引自前天一場文化講座
這幾段話對我來說如此真確、如此巧合!從歐洲回台之後,我正思考著、體驗著這樣東西方的差異體質,清晰地感受到--允許自己做一個unique的人,是多麼大的自由和喜悅!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快樂在飽滿的當下

(08-11-2014 一心)
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文章「LovePeople, Not Pleasure」,作者Arthur Brooks談到,人類對快樂的追求,可能正是不快樂的主因,因為,驅動著主流文化的遊戲規則,讓我們誤以為追逐名望、財富、感官滿足,可以帶來我們所欠缺的快樂,然而,結果卻恰恰相反,我們更不快樂了。於是,我們進入無止盡的惡性循環,追逐越多,離原本所嚮往的快樂越遙遠。
文中,他舉了很多實例來證明:西元九世紀集財富、榮耀、權力、享樂於一身的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Abd Al-Rahman III, 891-961AD),計算他自己一生所享有純粹、真實的快樂日子,一共只有14天;而在21世紀的今天,作者觀察他身邊的許多名嘴、政客,雖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名人形象,私底下卻一點也不快樂,他們就像酒精或毒品上癮者,既無法放棄已經享有的盛名,卻又因此而活得虛假、痛苦萬分。
在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名氣的問題更普遍了,因為,每個人多少都享有自己的「粉絲」群,社交媒體上所呈現的,往往是片面的、光鮮亮麗的自我,除非本身有很清楚的自覺性,不然,經營著一個不那麼真實的人生,又忍不住互相比較之下,許多人的不快樂肯定加深了。

東方文化何以沒落

(08-11-2014玲真)
(圖說:上海「土豪」收藏家劉益謙,用天價數字台幣10.8億,
拍賣會上買得雞缸杯,移交時只見他用「黑金卡」狂簽帳單,
連環刷卡
24次付款,充分展現土豪霸氣。
此價值
10億的雞缸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六只。)
東方文化最珍貴的地方在於「籟」。籟就是在空寂中見聞覺識。有空寂,才能見識到天籟、地籟、人籟!但東方文化的「籟」已給中國人束之高閣,剩下的是玩空、踏空,與世隔絕的無感,對國計民生毫無裨益!
西方文化的優點是「有」。有什麼,就像什麼:對知識分子而言,知識在他的生命裡永遠是第一順位。對畫家而言,畫畫就是他的第一順位。他們很落實,任何權威都無法讓他們屈服!更沒有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這種會變節的東西!
西方文化最珍貴的地方在於「真」,在於包容個別差異,他們視個別差異如同基因的多樣性。注重每個人的特質(uniqueness),注重個人主體性、尊重隱私。
西方文化不會抹煞個別差異,所以有「真」。東方文化不允許個別差異,所以會「失真」、偽善。

奴才性格怎麼養成

昨天聽一場演講,演講人從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開始破題,談個別差異。如聆天籟,空谷回音,不絕於耳。也讓我回想起《真善美》電影裡的七個小孩,分別代表了不同的音符。音階不同,才能譜出變化無窮的旋律,人籟萬千。
演講人說:生命都在追求真善美。
現在是一個世界村,有距離是因為我們的取角,讓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生活在中國文化圈,需要謙虛地想:東方文化可以補西方文化的不足嗎?有這個本事嗎?
東方文化的優點是「籟」:在有處聽見聲音看見聲音,如此才能補西方「有」的不足。東方文化受政治扭曲,早已「踏空」而變成而不著邊際。一切來自於空,卻聽不到「籟」,原本最大的特色是「籟」,而現在幾乎是失傳了,所謂天籟不喧、地籟無窮、人籟萬千,變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人間早已視而不見、置若罔聞!
西方文化的優點是「有」,他們有一句話亙古常新,非常經典:在生命裡人人都是獨特的。”everyone is unique”,強調獨特性(uniqueness),主因是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們無從論斷的特異,務必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尊重個別差異,才可能有生命實相。絕對尊重個別差異才有真,西方因此超越東方。

遮住想不開的疤

(08-11-2014 一心)

昨天早上的講座,我們先看了一段被網友加上旁白的連勝文(偽)競選廣告,描述一個年輕女子使用悠遊卡的一天,但卻是在諷刺馬政府不知人間疾苦的天龍國心態。
這個影片,旁白錄得不是很清楚,只見那個年輕女子的自我安慰中,透露著不在乎一切的輕盈,經過主持人提醒,我才聽到原本忽略的一句話:「為什麼我要戴手環?為了遮住想不開的疤。」原來,不在乎是表象,底層,是難以承受的無力感。
看完這個影片,主持人問:戴了手環,疤還在,傷口,真的癒合了嗎?或許,我們能夠做的是先讓它見光。又問:你活的有意思嗎?怎麼樣才算是活得有意思?什麼障礙了你?
小組互動時,Jimmy說他看這部短片看到流淚,作為一個來台北打拼的南部孩子,十幾二十年來,他真的感覺很累、很辛苦,他的分享,帶我們回到了主持人的提問:「怎樣活才算是活得有意思?」
只要這個社會中還存在著不公不義,讓人們失去夢想,只要這個社會中資源分配不平等,讓鄉下的孩子覺得自己不配享有城市孩子的教育、文化資源,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想利用人性的弱點──恐懼,去掌控別人,或甘於被掌控,我們就是活在出主入奴的阿修羅世界,我們不可能覺得還活得有意思啊!

跟中國學習什麼

(08-11-2014一賢)
 昨天早上參加一場靈魂的對話法會,會上先放了一段Youtube影片,是一個天龍國的年輕女孩的獨白,生活和工作對他而言是無盡的壓力和痛苦,最後焦點停留在他手腕上,他戴了很多串珠手鏈,因為要掩飾手上的疤痕。 
我們先進行分組法談,小組長問說活得快樂嗎?每一個人都要回答這個問題,大部份人都說活得不快樂。 
我進聖脈前,工作和生活並不快樂。但心中有了工作和生活都是為了愛的認識之後,大部份的日子都是快樂的 

國父思想不思想

(08-11-2014 一三)
(34歲時在東京)34歲時在東京)
30年前,軍校剛畢業的時候,認識一位姓考、名掄元的預官朋友,考掄元就是考第一,名字好記又有意思,一輩子也忘不掉。不過,這位朋友倒也沒辜負父母的期望,除順利考上國立大學,最後也進入了公務員系統。
自古以來,中國人家長的夢想就是望子成龍,有能力的父母,想盡辦法供子女補習、請家教,子女也都很爭氣,考上了「國立」的高中與大學。因為學費便宜、師資又好,以前花的大錢,這下子全都賺了回來,而且還有機會鯉躍龍門。這些人,「學而優則仕」,學問高了,自然就想要出來為天下人做事,馬英九江宜樺就是這樣期許自己,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準備當總統了。諷刺的是,社會地位較低、經濟能力較差的階層,他們的子女反而必須去讀很花錢的「私立」學校,結果不是學校倒了,就是「學不優」,這輩子沒指望當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