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愛上生菜沙拉

(09-22-2014一虹)
收看MOD37台國外綜藝節目「食品工廠」,邀請二組沒經驗的代表親自製作柳橙汁飲料,還邀請市民評審多人,看哪一組做的最接近市售飲料,就是得勝者。主持人會教授製作方法,如先榨汁,再把柳橙皮去蕪存菁(去苦味皮渣,保留皮汁裡的精油香味),最後再拌和變成濃縮柳橙汁。
藉由製程讓觀眾清楚看到內容,我才知道所謂濃縮果汁是含果皮的精華,並非網路傳聞的濃縮果汁就是不純,可能加入非食品級的工業原料,這涉及各國商人的信譽。
比賽結果是果皮加入最多的一組最受觀眾食客青睞,也最接近市售飲料的味道,讓消費者看得放心吃得安心。台灣不會製作這樣的綜藝節目,難道台灣人不重視吃的品質?感覺根本問題是台灣人習慣被媒體政商壟斷訊息,作獨裁國家的順民與民主國家的公民思想行為截然不同,歐美國家的傳播媒體知道人民關心什麼,也讓人民透過電視<DIY>讓你決定要不要相信資訊,只要用一點心就可拉近政商跟人民的距離,這是獨裁國家絕對不肯投資的事業

主持人又親自製作蔬菜蕃茄粉沖泡包,加入副原料都是食品級的,如奶粉、糖粉、麥粉,完全保留蔬菜蕃茄的香純,令生在台灣的我羨慕不已。雖然學法後心細味蕾變敏銳,但是可吃的食物也愈來愈少,要不做非洲饑民,就得或多或少吃下有毒食品。現在我的飲食習慣也開始改變,愛上生蔬菜沙拉,因為看得到。

忽然懂了「皈依」

(2014-09-22宥娟)
四方上下,往古來今,小而無內,大而無外。「五禪支不是為了達到一心,而是為了一心尋伺。一心尋伺不分上座下座,才可能打成一片。『一心』指的是『天籟不喧,地籟無窮,人籟萬千』動靜一如的四無量心!」
聞思就能見法!在編書的過程裡體會非常深刻。因為尋伺與咀嚼,我整天泡在法裡,與師同心同在同息,法喜充滿!因此,讓我深覺,也許這是第一次,我在理論上真正貫通了五禪支。這正是編書為生命帶來的大禮物。
「皈依或嚮往皈依都是一份想像:想像你的最嚮往,想像一個皈依弟子怎麼說這句話、做這件事。」和親教師同心同事就是:「同心--對生命和親教師有同樣的信、愛與美感。同事--主動去創造這樣的事情來活出信、愛、美感的生命。」
皈依是什麼?皈依是一種想像,皈依是一種依止,根紮下去之後,勤於灌溉照護,生命的花園裡,自然枝繁葉茂、花團錦簇,因為師的愛如陽光如清風如溫潤的雨水和豐饒的大地,足以滋養萬物。而我便得以在這生命的交會處,看見「天籟不喧,地籟無窮,人籟萬千」的森羅萬象。
不斷的尋伺,就有不斷的寶藏出土。

達賴喇嘛:每個人心中進行的聖戰

(2014-09-22 西藏之聲VOT)
西藏人民至高無上的領袖達賴喇嘛尊者,今天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集舉行了一場跨宗教領袖會議,強調了宗教和諧的重要性,並指出,被誤解為殺戮的伊斯蘭“Jihad”(多譯為聖戰)真正含義是指對抗內心的負面情緒,每個人內心都有“Jihad”
920達賴喇嘛尊者邀請印度濕婆教、吠陀教、佛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與錫克教等宗教的領袖及代表,在新德里召開跨宗教會議,共同探討怎樣推動宗教和諧與世界和平。
這場為期兩天的會議,於今天上午舉行開幕儀式,尊者進行了致詞。
在感謝了9個宗教的領袖與代表,受邀共同探討宗教和諧後,尊者介紹了自己人生中的三項主要承諾。
「以上我所講的,比較正式。許多朋友都知道,我講話一般都很不正式、不拘束。我直到25歲,一直都是在一個太過正式、拘束的宗教式環境中度過,說實話,我非常厭煩這些,感覺沒有什麼意義。而我流亡印度後,一直選擇用不正式的方式講話,因為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而且需要互相依靠,這就是我的首要職責、提升人類價值。

週喝一次鮮奶的秘密

(09-22-2014玲真)
李惠仁導演,幫台灣所有的公民老師上了一堂很棒的課,教他們公民教育是要這樣教的!
公民課,就是要教出第一等的公民,打破一般公民對公眾事務的冷漠、勇於表現自己對公共政策的主張,以理性的溝通,決定政策的方向。
這部紀錄片老師 您哪位裡的小學五、六年級資優生,在李惠仁的帶領訓練下,從原本畏懼威權、不敢(也不想)跟有權力的大人對話的毛小孩,變成有勇氣表達自己對公共政策的主張的勇士。雖然最後表面上還是被有警察權的大人(市長)殺得鍛羽而歸,但上了寶貴的一課:知道除了勇氣以外,要把自己準備好,才能好好發聲
李導演先讓孩子們寫出對學校一些政策的不滿。有的質疑為什麼要硬性規定要午睡?(好問題!午休時間是很多同學的夢魘:很累的睡不著;不想睡的被強迫趴在桌上;風紀股長被迫要維持秩序)有的不滿為麼畢業旅行不能帶手機和相機?最後,同學們選出了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話題:為什麼要強迫學生每個禮拜有一天在學校喝鮮奶?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李惠仁的公民課

(2014-09-21宥娟)
看公視李惠仁的公民課《老師,您哪位?》很有感觸,台北市銘傳國小五六年級的小朋友上了一堂選修課,覺得李惠仁教給孩子一堂非常珍貴的公民課。
小朋友覺得不喜歡大人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也不喜歡大人們以權力來表達反駁的論點或論述。小朋友希望可以透過溝通來傳達意見,而不是只單方面的聽大人們長篇大論,卻插不上話。
這一堂課,李惠仁第一個題目是:請小朋友把他覺得最不合理最想改變的事情寫成卡片。讓小朋友從發現、認識公共議題、然後試著解決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很重要,李惠仁認為,要培養公民意識,就是要先對周遭的事物產生關心。
從許多意見裡,找到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就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下手處:為什麼一定要喝牛奶?小朋友們覺得這個很不合理,因為他們認為喝牛奶對鈣質的補充其實幫助不大,而且還會影響他們的作息!但如何去改變?

領略「心包太虛」

(2014-09-21綉亭)
上坐,仍先調整中心線與坐姿。然後,觀想師佛的相,幫助自己身心凝定。
先以自然呼吸連結身體,了解今天身心的狀態。接著,練習換鼻呼吸,釋放身心粗糙的雜質,換鼻呼吸大約進行15次的回合,身心粗重的頻率才轉化為輕安寧靜。接著長呼吸,在此逗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長呼吸,念相就斷斷續續出現了。
之後,來到短吸,念相依然不斷出現。心念,一直如此,從未間歇過,重點是要醒覺,不要跟隨念相, 這就是靜坐需要鍛鍊的地方。念相也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如果心澄明如鏡,是不會沾染的。靜坐主要的功德,也在這裡,透過止觀,學習觀照,如如不動,甚至可以乘著風浪,騰雲駕霧。
今天閃神大約有五、六次,每一次淪陷,仍在呼氣的時候,觀察都是在呼氣的中段發生的,常常有如進入不見五指的濃霧中,突然迷失,不見來時路,所幸都在下一個吸氣時,警覺地醒了過來
這個經驗,更像是進入夢中的感覺,原來的覺知突然被切斷,一片空白,盲目地跟著出現念相出走,真像患了失心症,喝了孟婆湯一般,瞬間忘了我是誰,感覺神經傳導一時跳電,身心奇妙的變化與設計,讓我十分驚奇,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只好歸於上帝打造人類的確花了一番巧思。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天堂的時鐘

(2014-09-20一無)
週三的下午,用餐完午休,感覺很久沒有那麼享受了。很舒服的休息,很輕鬆的起床靜坐寫日記聞思。
黃昏邀請太太去打籃球運動,在籃球場上與球友鬥牛,頭頂上方飛過兩~三百隻南遷的候鳥,大人字型的隊伍,浩浩蕩蕩的向南方飛去,太令人感動的景象了,指著頭頂上方的美景,我請球友一起停下來觀賞,其他兩位球員沒聽到,還在繼續鬥牛,等他們準備傳球時,才發現找不到隊友了,我們都停下了比賽,抬頭在看天空。球友看到這種事,都情不自禁的笑了起來。
老家在北方西伯利亞的大雁,因北方夏季日照時間長,食物豐富,敵害不多,非常適合哺育幼雛,所以,它們總是回故鄉繁殖後代。到了冬季,北方一片冰天雪地,昆蟲、蠕蟲少了,連植物種子都不見了,大雁找不到食物,便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向比較溫暖的南方。大雁怕冷,不南飛,冬天會凍死。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

(2014-09-17郁曼)
寫下巧克力囊腫抽吸手術的感想
上回做抽吸,至少十年前了!回顧一下2003-10-28的日記片段(應是第一次抽吸後幾個月,因抽吸側卵巢會有痛覺而到醫院確認):
超音波照出來的結果:左邊抽吸過的那顆是4.8x3.3cm–比我想像的小多了。
總之,換了個醫生看,仍說這是無法根治的,即使開了刀,還是有50%的可能會復發。
可是,這比我預期輕微多了的結果,還是挺振奮人的,就趕快給自己善導:「看!老天爺對你多好!有些人卵巢癌末期了才發現!」「你給自己身心摧殘了這麼久,它才長這麼大而已!感恩那囊腫細胞啊!它們對你並沒太大惡意!」「從現在起,總可以開心了吧!你開心,它們也輕鬆呀!」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當個提燈照路人

(09-16-2014 一湛)

深夜畢業學生來訪,談到40歲了,該好好去活自己真正要的人生,看到社會亂象叢生、國家危脆,很希望做點什麼?工作已經非常得心應手,也看淡名利,往前看也不想像老闆一樣,每天工作到11點一臉疲憊,只為了公司的發展,他發現生活中慢慢失去了感動,這不是他要的,他說是否要去出家修行,可是每個道場還是都有人事的紛爭,他想聽聽我的想法。
我說40歲的確是要把修行擺在第一順位了,真正的修行是真實的面對自己的身口意,好好的將每一個貪嗔癡慢疑都轉為慈悲喜捨,所以每天要六根守護,要仔細記錄,要跟著一個善知識和一群同修互相學習校正,要每天做定課,定期參加禪修,不需讀很多經論,了解51心所,只要往內看,心具足一切,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禪宗是回心轉意、直心行去、明心見性、直了成佛,當下不能成佛,死後又如何成佛。

夢想會更不一樣

(09-16-2014 一寂)

1944年,美軍空拍基隆的西二西三碼頭。圖中的W2W3就是西二西三碼頭的建物,可以停泊大型客輪後,圖中的圓點是基隆火車站,透過b1的連接步道橋樑,可以直通西二碼頭。而西二與西三碼頭間也有個b2天橋相接。基隆是從車站連接碼頭,迎向世界的管道。
子洋在高中時學的是美工設計,當兵退伍後轉行做髮型設計師,「21歲入行, 才不過兩年,23歲時,我就覺得我已經變成『髮匠』,髮型設計對我而言,不再是藝術創作;每天可以剪幾顆頭,賺多少錢,我都算得出來,我可以想像自己在二三十年後的模樣,我已經『死』了,死在我現在的位置上...
「本來想繼續唸書,我想念實踐大學的服裝設計,想換一個完全不同的跑道,或許可以刺激出我的創作能力;我在補習班遇到一位老師,她教我畫設計圖,她也只是簡單的說,『把你心中所想的畫出來』,那時,我畫了很多設計圖,鞋子、衣服、皮帶...什麼都畫,我沒有考上實踐大學,但是,好像也沒差,因為我又可以創作了,我的心好像又活起來了。」
「後來,我換到東區一家最知名的髮廊,基本上,只要在那個髮廊待過,大家大概就知道你設計的品質、等級或價位,我待一年就出來,自己創業」,他笑了一下,「就是在這邊開個個人髮廊,七年,你能想像我一個人在這個空間七年嗎?」子洋經營的是一人座的個性髮廊,一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