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天氣真的太好,待在家裡實在太可惜,便拿著相機,外出走走。沒有想說要去哪裡,車子騎著騎著,便騎到了台灣文學館,想起那天友人分享台灣文學館裡頭的現在有台灣歌謠展,便想說進去玩玩。
不知道他們星期日6點就關館了,我4點到,想說還有二個小時,應該綽綽有餘吧! 進去才第一個展館,文學與歌謠特展,我就欲罷不能了,裡面有很多台灣的各地民俗歌謠,不只有台語的,還有原住民語、客語、童謠…等,還有一些我們比較少聽到的祭歌、勞動歌、社運歌曲…等,展場裡頭設計了很多跟民眾的互動式遊戲,透過這些互動式的產品,我們可以聽到裡頭要介紹給我們的音樂,倘使只是呆板的放歌給我們聽,大概不足以吸引更多大人、小孩來接觸、認識。
玩著玩著,玩掉了一個小時了,走到下一個文學進化館,介紹台灣從日治時代之後的文學演進。這一個展場更是好玩,有一個桌子打造成作家創作的場景,當你坐下來,手摸著茶杯,就會有投影動畫投射在桌面上,就好像這個作家在桌面上寫字、創作一樣。
其中,還有一個叫「魔幻劇場」的地方,也很好玩。他們運用一種投影技術,把舞台劇裡頭的人物,投影到這個場景上,他們表演的是林海音的「蟹殼黃」這篇小說,描述戰後初期外省人、本省人經由食物交會之景,外省男性計較不同省分來歷爭吵不休,最後由本省女性安定局面,透過語言展現在反共氛圍中,既已在此立足,就該思考落地生根了。這樣的技術是我第一次看到,非常的新奇,也在這魔幻劇場看的欲罷不能。
接著,又看了一位台南許丙丁的故事,許丙丁是一位台南警官,非常有才華,寫詩、寫詞、畫漫畫、攝影、拍電影…等,也算是一位文學藝術家,這裡收藏了他很多的作品集,若今天沒有進來這個館,我完全不知道許丙丁是何許人也。
慢慢的欣賞,融入在這文學的大河裡,真的是一大享受。聽見耳邊傳來工作人員廣播的聲音,剩最後10分鐘,我發現2樓還有一個「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用最快的速度將他瀏覽一遍後,內心暗暗的許下一個願:我一定還要再來,再來沉浸在文學的河裡。
後記:
「國立台灣文學館」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前身是日治時期台南州廳,原由日治時期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於1916年設計,森山松之助在台灣的作品包含現今的監察院、總統府,參觀台灣文學館,將可見識百年前的官制建築典範。
從民生綠園面向文學館,門廊四端各以三根成組的托次坎式(Tuscan order)柱子支撐,柱子分為圓柱、方柱及方壁柱三種,前排兩組由圓柱與方柱構成,後排兩組則轉變為圓柱與方壁柱構成,饒富變化。仰頭看可見正門廊上方的觀禮台,其兩側各立一對愛奧尼克式(Ionic order)石柱,強而有力地支撐楣樑,在柱間一樓部分開弧形單窗,中央砌拱心石,其上由三個托架撐起兩個並列的瘦高長窗,中央設拱心石,讓整體構築樣式莊嚴宏偉。
文學館內庭保留原建築的地樑、基腳與牆體結構補強等部份,透過「現地展示」的方式,見其修復工程技術與構造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