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謝謝你的存在

(10-23-2013一心)
精神分析和社會理論家弗洛姆1941年出版的重要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提出了「消極自由(freedom from)」和「積極自由(freedom to)」的不同,前者是指,個體從令人窒息的社會風俗、權威/價值體系的束縛,解放出來,弗洛姆認為,此種解放的過程如果沒有伴隨著「積極自由」的創造性元素,是具有破壞性的,因為,在掙脫舊的價值體系時,人們失去了「該怎麼想和怎麼做才對」的確定性,而容易感覺到焦慮、空虛,甚至,會為了獲得安全感,而接受另一套取代舊秩序的獨裁系統。
「積極自由」又是什麼呢?就是所說所想所做都真實地回應我們內在真正的感受。面對「自由會導致社會混亂」的質疑與批評,弗洛姆說,當我們與自己內在深處的人性連結時,我們也將能夠對每一個人的需求感同身受,這才是民主的真諦,也才是「積極自由」的真正實踐。

換句話說,「消極自由」是,我知道我不喜歡「被束縛、不能做自己」的感覺,但是,我的主體性尚未建立,我還沒有跳脫主從關係,有對象的思考;「積極自由」就是,我已經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我,除了真正的我,我什麼都不要;真正的我是自由,只做自己的最嚮往,全無比較心,沒有對待式的思維,也沒有牽掛和束縛,只活在神的眼睛、而不是別人的眼睛裡。
上週五的兩性教育課程,一位大一的男學生說,他的家人逼他去教會,他不肯,就被迫在祖先牌位前罰跪,後來,他雖然乖乖照做上教堂了,但內心卻更篤定,他一點都不喜歡這個宗教。父親的想法是先霸王硬上弓,先強暴後結婚,我這麼好你一定會感謝我當初對你的勉強。
他的例子,只能算是一種消極的抵抗,若要跨出從消極到積極的那一步,需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能量。
深信,每個人生來都是自由的,人性之所以扭曲,是因為沒有被給予完全的選擇的自由。只要自由,人一定會選擇慈悲喜捨,選擇活得像人,活出神的性情。
對這位大學生來說,如果不是透過和家人的衝突,他不會照見自己真正的感受、也無法看見自己在家庭中不敢反叛、無法獨立的怯懦。我們都需要鏡子,在關係中照見彼此還無法自由的部分,在關係中鼓勵彼此開出自由的花,這才是關係的真諦。
神也需要鏡子:神是自由,但自由是抽象、精神性的,必須在對象中呈現,透過人的作為,神同時彰顯了神性與人性。真正的人性,就是自由開出的花,必定是最美的德性。
人與人在一起,是為了照見自己,為了互相成全,不是為了追求某種「完美大結局」。然而,能否成全,有賴緣分,不論是親子、愛人、夫妻、家人、師生、同事、主雇任何關係都一樣,當成全變得很困難,當我們的理想不一樣、不夠配對時,沒有誰對誰錯,沒有愛得不夠,只是「緣分不對」。那麼,何不放手、給彼此機會,找到更適配的關係呢?

不論最後配不配對,不論分開或是在一起,我們都可以由衷地說:「謝謝你的存在,讓我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