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瞭解生命,瞭解生命是讓我們的生命有著淋漓盡致的流動,生命是一種感動、流動。
怎樣才會覺得活夠了,就是生命教育的意思,活著值得、有意思,活著有到位,有一天,死得時候很心甘情願就是到位了。覺得很值得來世上走這一遭。
生死本是自然,當我們體會生命的到位那就是自然,到達生命的終點也是自然,那要心甘情願到達生命的終點還需要學習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這個字就是生命教育,人法地的地就是世間的資源,人如何跟這資源建立良好的關係,善用地球的資源,不會製造負擔給自己、給下一代,這是人跟地的倫理;還要知道天時(地法天)、知道氣候,大自然的循環;天法道,道就是陰陽、指無常,指收縮膨脹,如何跟大自然陰陽、無常、加減(生滅),如何面對生滅無常、道法自然,就是去找到我們的自然,我們的身體跟呼吸都有自然,怎樣才能認識自然,如古人說的天人合一。
「相」是一種鏡頭,認識世間經過鏡頭,簡單解釋「相」的意思:一個人對世間好,是因為世間對他好,一個人對世間不好,是因為世間對他不好。
一個很窮的人會很慷慨,是因為他覺得世間對他很慷慨,一個很富有的人,為何會很吝嗇,因為他覺得世間對他很吝嗇。這就是「相」。
「相」是很公道、很中道的,說是主觀也很客觀,不然你是無法瞭解一個人的慷慨跟吝嗇。比如父母有四個小孩,兩個小孩跟父母很好,兩個小孩跟父母不好,跟父母好是因為覺得父母給他很多;跟父母不好,是因為覺得父母給他很少。我就是父母對我不好啊,所以對他不好,我就是覺得父母對我很好啊,所以對他很好…這是別人無法評論的,這是無法客觀論斷的。但事實就這樣發生了~這就是佛法講的「相」。
我感覺父母對我好或不好,外人的評論跟我不相干,這就是「相」,很有趣的字。
親子關係擴大到世間(地球),一個人對地球很好(不好),因為地球給我很多(少),透過這個(「相」)鏡頭,跟世間來往。比如男女兩性關係也是。
另外「相」還有一個意思是:一個人越懂得受用這個世間,享受自然,就越覺得這世間對他很好。一個人越不懂得享受自然,他會越覺得世間對他不好。越懂得享受自然,越容易在簡單的生活,獲得最大的滿足。這樣的人就很容易覺得世間對他的好。如果不會享受自然,就不太容易覺得世間對他很好。
世間對我們的好,心一定是向著自然,好像我們覺得天空很美,眼睛必須往天空看,生活簡單就覺得好受用,有乾淨的空氣、有乾淨的水,腳能夠踩在地上就覺得好舒服,其實人要得不多,就好像有時去遊山玩水,會覺得能夠住在這裡就很好。
什麼是主體性?
主體性就是人的權利,就好像一個人享受自然,能不能用上人際關係,有可能他受用自然,卻也容易批判別人的不自然,這個批判本身有可能是對世間不夠瞭解。
為何會輕易侵犯別人?不知道別人的權利是不能侵犯的。權利是一種主體性。沒有主體性就是把權利讓渡給別人,也不曉得為自己的生活,為周遭環境做出選擇,好像東方社會喜歡講共業,就會覺得自己不能影響什麼,好像權力大的人在決定,就會誤以為權力大,是一種自然,其實權力大不是自然,而是我們把我們的權利毫無理由的讓渡,把自己的權利權放棄了,那就是不自然。我們的佛法不講主體性,不講權利,這樣的佛法是很奇怪的佛法,這就是佛法脫離世間覺,這樣的佛法對世間沒有什麼用,所以我們會覺得沒有佛教的國家比有佛教的國家好太多了,就是因為沒有主體性,佛法若不懂主體性就等於不懂什麼是無我。所以講佛教的國家,我最大,自我最多,講無我越多,我卻越多,這就是很弔詭的矛盾,因為完完全全做不到無我,因為不懂人性。變成教條在解釋人性,動不動就用無明貪在解釋人性,其實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無明貪,傳統佛教根本不瞭解什麼是無明,欲貪,都不瞭解如何生出智慧?
東方文化比較講態度,你的態度應該是什麼?卻不講基本的權利,你的態度對我不好,這是什麼?有什麼是好,這裡面有好多的預設,有上下、主從、權力的預設,都把這一些種種的預設給蓋住了,他先肯定自有的秩序,你就是要跳近根符合這個秩序,符合這些規則,卻都不談權利。
甚至不承認你有權利,而是只有態度,好像警察抓到你,不先宣讀你的權利,意思是你被我逮到了,但在西方國家,警察一定先宣讀你的權利,是不是?華人文化下的警察,是先宣讀他的權力power,但西方文化是先宣讀你的權利rights。
如何呼喚出世間人取的「相」是對的?對斷身見的認知,如何落實在自己的身上?如何認知自己取的「相」是身見的「相」?
1.心靜下來。先從定課開始,讓定課更無形。(比如三個右鼻呼右鼻吸,慢慢咀嚼,所觸到世間一定不一樣)
2.你開心嗎?一開心很多東西就很容易流過。不開心很容易有礙著的感覺,「淨相」是非常乾淨、流動的、自然的,一個不自然、不流動的東西進來也會變得自然、流動,好的「相」就像是虛空一樣,都能夠接受,好像這個地球壞了,但這天空還在,沒有壞掉。
淨相有如有更好的鏡頭,就不喜歡用舊的鏡頭,找到最好的鏡頭那就是「無相心三摩地」,就是慈悲喜捨。
其實人的問題就在於受用,有時候你吃很多東西,但不受用,一個有錢人不能對人家好,就是因為他沒有很受用這個錢,煩惱還是很多,空間都被煩惱佔滿了,被金錢給佔滿了,處理好多帳戶、投資,看到別人賺錢煩惱又再生起。這是一個很主觀的感覺,再多的錢也不受用,就好像一頓豐富餐當前,食不知味,還是不受用。人最需要的是空間。
主體性強調權利,跟佛法的無我,是否有牴觸?
無我不會侵犯到別人的權利,不會一邊講無我,一邊侵犯別人的權利。
你的權利不能侵犯到別人的權利,如果不懂每一個人的權利就很容易侵犯到別人的權利,因為你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別人的權利了!
佛陀當時不談是因為後人結集的問題,不表示佛陀不談,現在的佛教不談是因為不懂得佛陀,對佛陀不瞭解,傳統佛教不懂佛法,不要以為傳統佛教懂佛法,因為他們是不懂無我,現在很多人對無我的解釋,大部分都來自於傳統佛教的解釋,不是原來佛陀的意思,佛陀講的「無我」就是要尊重每個人的權利,才是無「相」。這個「相」才是清淨,因為來自於尊重。
但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教是不尊重別人的,不尊重別人怎麼可能是「無我」呢?滿口說好聽的話,但遇到跟別人權利有衝突的時候,是不知道什麼是尊重的,所以法要展現在事相上,不是一個空理。理要展現在事上,不是論理,「無我」在事相上會是什麼?在世間的展現會是什麼?「無我」會實現什麼?
「無我」不是打坐的「相」,「無我」是生活的一個「相」,是一個資源的問題。你告訴我,什麼是使用資源的「無我」?什麼是使用核能的「無我」?什麼是使用石油的「無我」?「無我」是遍一切處。在能源政策上什麼是「無我」?環境政策上什麼是「無我」?在資源分配上什麼是「無我」?「無我」要展現在政策上,若無法展現在政策上,這個「無我」就像是動物園裡的自我感覺良好,怎麼可能,若是自我感覺良好,「無我」根本不值一提。
如果佛陀講的「無我」是不能用在政策、外交、國防、經濟、這樣的佛陀是阿呆。當初會學佛,就是相信佛法能解決一切問題,不只是親子、男女關係,是包括一切關係,國與國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任何關係都可以迎刃而解,這就是我的直覺,我的信仰,我相信「無我」可以展現在政策上,不是不談政策,就可以無我,怎麼可能?!
問:「我有很多朋友嚮往自然,遊山玩水,但在人我往來的關係上就顯得困難....這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答:「這一種嚮往的自然是一種隔離,沒有辦法在人的身上看到自然,全世界最美麗的風景,除了天空之外,就是你的臉。我所看到的臉是很自然的,我在一張臉上看到全世界的自然,根本不用離開人的臉去看自然。一般人親近山水是因為討厭人,我所懂的自然是人身上的自然,但是我們卻把人跟自然對立,親近自然事實上是討厭人,所以很多人不喜歡人,卻喜歡家裡的貓狗。」
答:「到處都是自然,不限天空、森林、海洋,任何由衷的東西,很多流動感動的東西都是自然,親近自然是心量打開,有的人卻是逃避,有一些人就是不喜歡跟人說話,遇到人有好多的不自然,但遇到貓狗,卻有很多話跟貓狗講話。」
問:「我有一個朋友對人沒興趣,對世間公共議題無感,但卻喜歡森林,如何呼喚?」
答:「如果愛自然、山水,就需要懂得保護,把鏡頭在拉廣一點,不能只看到逐漸萎縮的生態,明明看到千腔百孔的生態,怎麼會裝作沒看到這一些破壞生態的魔爪呢?!怎麼沒看到,怎麼會覺得人微言輕,沒有變法改變什麼,就這樣的隨便呼籠過去呢?!這樣是不負責任的,去親近山水是因為不想負擔這一份責任,也不想為下一代營造更好的環境,這樣的破壞對下一代不公平,一代不如一代,不能由我們這一代負責起嗎?是我們沒有盡力。」
認識權利、認識尊重,這就是一個「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