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想念禪修生活

(01-04-2013一無)

看到一心整理的開示,哇!今年聞思班,我手上有上不完的講義耶!太棒了!
好喜歡其中師有一段開示:犯錯不等於貪嗔癡,尋伺得當不代表生活上都打點得很好,就像無法保證不會打錯字,或是吃飯嗆到,開車壓線,走路掉到坑洞,手腳不協調,可能是無法避免的老化現象或注意力失焦。這些都不是貪嗔癡。
為什麼我會喜歡這一段的開示呢?因為看到,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有長處的人,很容易用自己的有,去看人家的無(),這樣就很容易起對立,長處反而變成貢高我慢!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有關戒律與道德的部份。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太容易聽到被指責的聲音,被要求的語氣,被恐嚇的態度,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家庭的長輩與學校的老師們,都在用自己的標準,強迫學生學習。出了社會,遇到長官與同僚,感覺自己也是跳不出這類的生活模式。一直到接觸宗教後,仍被戒律的條約綁住,傳統經典最喜歡用一句話,以戒為師,來綁住修行人。

這樣的佛教戒律,讓後學者產生一個大問題,動輒得咎。但是親教師講:犯錯不等於貪嗔癡。
這才是正確的講法啊! 足以彌補傳統佛教對戒律的不明與不足啊!
雖然傳統佛教中有許多話,是原始佛教傳下來的,但是,照單全收,早已不是當年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想法。佛陀早就聲明過,捨小小戒,但是與佛陀不同想法的大迦舍,是無法瞭解佛陀講的是什麼,什麼是小小戒的內容。
今天收到《法光雜誌》(我沒有訂,卻連續幾年寄來)。第一版的內容,是一位出家師父寫的,探討頭陀行與現代科學。
這兩個無關的話題,也能扯在一起。
原來是,歐美的一位科學家,生活嚴謹,如同佛教講的頭陀行的方式。
但我還是不認同作者對於頭陀行的讚揚,這完全不是佛陀倡導的生活方式,這是接班人大迦舍的主張。佛陀早就放棄苦行了(苦行無法離苦得樂,就像戒律無法讓人自在)。但大迦舍深愛頭陀行,跟佛陀有著不同的看法與觀念。這不是很奇怪嗎?
早上起床,氣溫只有六七度吧! 內心的戒,幫助自己離開溫暖的被窩。
起床靜坐兩炷香後,餘興猶存,中午有空再坐一下,下午寫完日記,再呼吸享受一下,晚上去泡湯,在湯池邊打坐,真是舒服透頂了。回到家,再上坐,想到,如果冬禪也是十天,今天才是圓滿日啊!禪修才結束,我又開始想念禪修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