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感覺求助者在「給」

(07-10-2012一虹)

收到玲真的來信,對上週共修因身心的苦而無法分享致歉,並感謝我的欣賞。進入她的內心,沒有空間就不必勉強報告啊!
我也曾經因為鑽牛角尖,無論師怎麼說都無法心開意解,師就說了:「去做你想做的事,只要你開心!」當時忽然感覺天寬地闊,是自己不知道在「抓」、在「要」什麼?如果我能知道現在最想做什麼,就是有「主體性」,會很開心的。
所以生命都是在尋伺,共修報告也是集體激盪尋伺,尋不到就放下。我也曾有多次沒報告,也都原諒自己,因為我知道現在不能報告什麼,就是現在因緣下的「主體性」。師說禪修的目的不是要求得五禪支,而是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還能夠「接受」自己!這正是一護身體雖承受病苦,卻可堪大任的原因。

能分享,很好;沒得分享,也很好。「有,是承擔;無,是享受。」,因緣都在無常變化,也許有一天,換玲真去參加禪十,一賢在家照顧老小,屆時可要考驗玲真是不是很「放心」呢?
這樣一來一回互動,拉近了主持人與同修的距離,感覺主持人不是上坐才開始,私下跟同修聊天,迴向正能量,共修會更寬廣,不是各自報告而已。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同修可以主動跟主持人反應,也是在訓練主持人接天連地,成就「真正的聊天」。
玲真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是她的主動,身心雖然受苦,卻敢於問人交出去,就是一種尋禪支。主持人的喜悅和接收到的正能量,絕不亞於請益的玲真,竟然感覺是她在「給」。所以,向人求助把自己「交出去」時,也會是一種奇妙的「布施」!
共修小組討論時,孔萍分享一個觸境,先生跟她說:「媽媽叫他不可以幫助孔萍!」,感受當事人抓得很緊,共修靜坐才播放師開示:修行要有垂直式的思考,思念的是「我為什麼還在這裡」、「我為什麼還活著」。我立刻呼喚同修「參話頭不接話尾」,什麼是先生的話頭?講這句話是他沒有能量,不是要故意傷人。說完,感覺找回了每個人的主體性,沒有人會喜歡做後悔的事、說後悔的話。
一逸在大組報告今天去探望邱和順,跟亭伶聊真正的(問)天,就是給出溫暖的空間和善解。回觀自己也很久沒有空跟邱和順聊天了,但不能有半點「勉強」,這是「垂直式的思考」,不要因為別人怎麼做,我就要跟進--這是「水平式的思考」。這樣看,雜念自然就不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