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芎蕉坑山區的農人畫家

(06-24-2012 一賢)

今天看了公視『我們的島---大畫家的小農場』,深深的被故事中的女主角強靭的生命力所吸引。
這節目介紹苗栗的一位女畫李平女士,原本住在繁華台北從事創作,但是在不斷獲獎之後,受限於城市創作空間的不足,她想找尋一個新的創作空間。因嚮往自然田園生活,才搬到她心中的天堂-苗栗芎蕉坑山區居住。

『芎蕉坑』位在苗栗縣大湖鄉境內,是後龍溪邊的一個山谷。谷中有一條溪澗蜿蜒而下,匯入後龍溪,這條無名的溪澗也成了芎蕉坑與外界的主要區隔,據說,芎蕉坑即因當地略微內凹的山谷樣貌,像一根彎彎的香蕉得名,「芎蕉」就是「香蕉」的客家音。
『芎蕉坑』一百多年前曾是煉製樟腦油、私塾、製糖的重鎮,隨著產業、交通的沒落,老聚落發展遲緩,但也保住了當地原始質樸的美。
因為經濟情況不佳,使得不少芎蕉坑居民外移。實際居住、生活在這裡的,僅二十多戶,其中也大多只留老年人和一、兩對中年夫婦維持祖業。
想到與芎蕉坑的因緣,李平覺得既不可思議,卻又好像非常理所當然。
居住在台北的她,會搬來芎蕉坑,是為了圓夢。曾經讀過農校的她,非常嚮往農家生活;日後學畫,也想尋找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隱居、畫畫。
1992年,信任直覺、行事爽快的李平第一次來看現場,就愛上了它。當時正是清晨,站在正對山谷的門前,明亮的陽光從蓊鬱的山後冉冉上升,四周充滿鳥語花香,她感動的叫出來:「天堂就在這裡!」立刻就決定買下來。
務農的實際經驗,讓她體驗生活與生命,畫風也由唯美轉成務實有生命力,在她筆下的人物多是鄉間的尋常百姓。有賣蚵仔煎的人,筆下畫出了那份專注與自信;揹著甜蜜負擔的婦人,與背上小女孩那天真無邪的笑容;看著農作物收成的老農笑容裡的滿足;禱告中轉頭的小女孩的眼神、悠遊於小溪河中,白鵝的自在、坐在屋簷下乘涼的老人的優閑一幅幅深刻的捉取,讓那美麗的瞬間成了永恆。
她是一個真心擁抱自然的人,為了幫助一隻憂鬱症的鸚鵡,不因曾被啄傷到烏青而放棄,無所求地付出更多的陪伴,直到牠可以自由的在山林間飛舞。因為這一段付出的真情,他也最愛幫牠畫畫。
除了創作油畫展現熱愛生命的真情,李平經營農場種植作物,也堅持不過度開發,讓自然生態能夠永續發展。他也全心投入坑裡的活動,和客家鄉親打成一片。
63歲的她雖然是畫家,可是白天都在田裡工作,上上下下滿山跑,沒多久,人就晒得黑黑的、勞動得壯壯的,和當地農婦一樣。
芎蕉坑裡居民每年要辦兩次拜拜,祭祀天公以祈福還願,信天主的李平每次都不請自到。農會辦研習班,她也來當學員。
1994年,他在大湖鄉公所看到一份公告,一個由文建會和苗栗縣立文化中心主辦的「社區總體營造研習營」在招收學員,不但自己報名,還拉著鄰居一起參加,去聽了三天課。
回來後,李平就開始策動芎蕉坑居民出錢出力,舉辦「我家住在芎蕉坑」文藝季活動,活動在她家停耕的梯田草坪上展開,三個帳篷分別展示了芎蕉坑的農產、藝品和美食,像青梅、桂竹筍、繪畫和客家麻薯、炒米粉等,當天免費供應的二千份客家美食,都被來自大湖各地的居民一掃而空。
從此他先生投入社區營造,號召年輕人返鄉,除了自己兩個子女放下城市的工作,回來一起經營農場之外,已有六戶人家回來,四週農村又恢復生氣;有人種水果,有人種桂竹,有人養白鵝,還可走古道,探訪油氣礦井,來一趟油桐四月雪、螢火夜遊之旅。
曾經,台灣電力公司計畫在芎蕉坑鋪設高壓電塔李平基於環境安全的顧慮,挺身抗爭。最後,逼得工程包商拆除一組電塔。
「看到問題時,只想去找辦法解決,而不願意逃避,」李平說自己的個性。前年參加的「社區總體營造研習營」便是她想為芎蕉坑找出路的積極作為。
1998年,李平還做了一件轟動全台灣的事,他號召了芎蕉坑十戶人家簽了一個「苗栗縣大湖鄉芎蕉坑社區土地所有人共同協議約定書」,相約不准賣土地。
約定書的前言,明白寫著:「立協議約定書人鑑於近年來因工商業發達,財團商人等對土地的炒作,以及濫墾亂建等不法行為,對於自然景觀水土保持的破壞日趨嚴重,故我等為保護珍貴自然生態環境,並有計畫適度開發地方資源,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為目的,特協議約定下列各點,共同遵守,不得違反。」
約定書的第三條,明白寫著:「本社區內之土地,在中華民國一百年(公元2011年)1231日前,所有權人不得出售或做違反前言之使用與收益等行為。」
雖二十多戶人家,只有十戶簽約,但是芎蕉坑百多公頃的土地,簽約十戶的六十多公頃,正好卡住了所有的「戰略要衝」,全在路邊,所以其他十多戶村民不簽約,若想獨自賣地,也賣不到好價錢。
能扛著沉重的鋤頭,粗獷地耕種於烈陽下,也能持著輕柔的彩筆,細膩地揮灑於山林間,雖年逾半百60卻仍充滿活力,全身洋溢著農人畫家的自信與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