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換鼻呼吸

(2013-12-29冬禪第二夜)
最快把身心粗躁還原沉澱的呼吸法,就是換鼻呼吸。
如果身心還很粗的話,就先練換鼻呼吸---右鼻呼右鼻吸左鼻呼左鼻吸,這個方法是最快的。
右鼻代表陽,左鼻代表陰,右鼻是交感神經,左鼻是副交感神經,右鼻是開張、左鼻是放鬆,一開一合身心就會開始沉澱。
身體還是一樣脊柱微微拉長,後腦打開,百會頂天。
換鼻呼吸也是五禪支的尋禪支,當換鼻呼吸將身心安頓了,就可以進入細長的呼吸,這時候的尋,就是「量」,量就是斟酌,斟酌呼吸的量,什麼樣呼吸的量,讓身心最寂靜最放鬆又最警覺?
呼吸的節奏、長度要一樣,然後慢慢的變小量,身心越安靜呼吸的量越小,從長呼吸(大呼吸)轉成短呼吸(小呼吸),不要忽長忽短、不要忽大忽小、不要間斷,可以漸漸的短、漸漸的小,呼吸不能喘、不能急、不能粗澀,不能夠有不流動,不能斷掉,不可以沒呼完氣就停,又呼,呼完氣才可以停,呼氣的過程不可以停頓間斷,吸氣的過程不可以停頓間斷,一路的呼到底,一路的吸到底,呼與吸之間可以停,這個停是自然的停,越安靜越容易感到呼與吸之間的停!
怎麼樣的人會跟我們的法相印?喜歡自然呼吸的人、有六度三箴的人、把別人的苦當作是自己的人、願意幫每一個人做自己主人的人,我們要走的路是很清楚的,我們沒有傳承的問題、沒有宗教本位的問題,只要你喜歡自然呼吸、只要你關心真正的自由、只要你想真正的了解自己、在關係中照見自己、只要你願意成全彼此的最真!
為何打坐?
摸不到、看不到、嗅不到,但可以感覺到的空。真正的法是當下,把每一個當下身心照顧好,這就是禪。
很多人有一個問題一定要打坐嗎?一定要觀呼吸觀到自然嗎?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你沒有更好的方法,你想靜下來絕對找不到更好的方法,這個答案是開放的,只要你找得到,你可以做你的方法,但在我們這裡非透過打坐不可、非透過觀呼吸觀到自然不可,那是我們三昧智學院共同的訓練!
打坐就不會生病嗎?打坐沒有保證不會生病的,但可以少病,每一個人的健康都會受基因、受環境、受工作壓力影響,每一個人健康的因緣不同,你打坐很好、甚至禪定很好,不代表你不會得重病,但如果你不打坐的話,原來會有的重病可能會更嚴重,很多疾病是環境決定的,甚至是基因決定的,打坐可以減輕環境和基因決定的部分!
當有人問你:打坐不會生病嗎?答案是很簡單的。
在座的有參加十回合禪修以上的人,然後說還沒有訓練出隨時隨地觀呼吸,那要很慚愧的。
身體的中心線
    所謂身體的中心線就是,一切的觸境都會先經過身體,不是先經過大腦。
眼、耳、鼻、舌、身,全歸於身,所謂的六根收攝,都是收攝在身體。中心線,不一定是指百會到海底輪,而是整個身體,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嗅到、舌頭嚐到、身體觸到,用整個身體去看、去聽、去嗅、去呼吸、去品嚐,讓六根經過中心線,就會清明起來。
還有,不要氣餒。
以前的訓練進步不大,更需要訓練,因為沒有更好的方法,你說在家裡打坐就好了啊,問題是在家裡就更坐不住,你說我坐著就會昏沉啊,同樣是昏沉,坐著都會比躺下好。
就是不要放棄,如果你有短呼吸的經驗,你不可能不愛上呼吸的,如果你有自然止息的經驗,更不可能不愛上呼吸,把觀呼吸練好,絕對是你這一生最大的資產,觀呼吸是開發智慧的必備工具,非有不可!不要那麼快就洩氣了,你一定可以的!

有了很真實的體驗

(2014-01-01韻雅)
第三天的打掃,順暢多了,不用話語溝通,大家漸漸找到省力做事的方式。我則是越做越發現之前沒有清潔到的細節,還有,對於清潔馬桶卻沒有手套,本有點怕髒,反正就是多洗手,馬桶每天清潔是很乾淨的了,這樣同修可以放心坐上使用。
午臥禪,還沒鈴響,有人開始收拾睡袋,於是其他同修也跟著收拾,聲音很大,我一度以為是司鈴了、我沒聽見。但看時鐘還沒到,睡不著了,只好起床。正好視線瞄到一智躺在睡袋中,如如不動,相對於她身邊移動的風景,真好穩啊!
<禮佛>
心中有佈達不起不可意,今天認真去體會引領詞,有時可用心感受,有時用身感受,話語進進出出,鍛鍊自在。算是做到80%,明天繼續練習。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對自己身體慈悲

(2013-12-31雪芬)
睡前作意:多用身體去感覺
今天的照見:在對同修的不可意中照見自己的我慢
午藥石不知量
醒來時,在第六個呼吸就正知起身坐好,感覺身體是輕安的,離目標第三個呼吸就正知起身越接近了。
昨天最後一支香,上坐沒多久腿就開始疼痛,努力觀呼吸想轉移對痛的注意。想鬆腿時,提醒黽勉:腿痛就是要放鬆,沒有抗拒,要讓它自然,對它慈悲、柔軟。之前好像都沒有思考過,對自己身體要如何慈悲。
懷著對身體慈悲心上坐。發現之前忽略下半身的關注,「整個身體都是中心線」。當想要慈悲對待時,柔軟心和允許它還原自然的心就出來了。生活中的關係不也是這樣。原來這就是上坐下坐打成一片
禮佛,體驗死亡,躺下感覺自己將死亡時,內心升起一陣恐懼,馬上想起「用身體感覺」。察覺到心跳加快,恐懼不再蔓延了。

戶外經行,很棒的體驗!感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試著用身體去觸 、聽、嗅,真的發現手對聲音有反應,靠近聲音的手比另一隻手的反應較明顯。而且腳觸在凹凸不平的草地更能專注地提、落腳。

身體的中心線

(2013-12-29冬禪第二夜)
什麼是中心線?
在打坐上的中心線,主要是針對「身體」,先不要管從頭頂到海底輪,只管身體。看到、聽到、觸到,都用身體去觸,比如聽到狗叫聲、打鼾聲,都是在喚醒我們的身體。
聽到打鼾聲,聽到不開心,就是聽錯了;你一定不是用身體在聽,而是用大腦在聽,只有大腦會排斥聲音,身體不會排斥聲音,所有的聲音都是在呼喚身體醒過來。
用身體看,用身體聽。
用身體觸,就是不可以用大腦,平常大腦已經用很多了,來禪修就是讓大腦好好的休息,讓沉睡的身體醒過來,所以你旁邊的鼾聲越大,你要越開心,因為那是大地的聲音!咳嗽聲越大你也要更開心,那是地殼震動的聲音!這就是我們對一切聲音的態度。比如狗叫的聲音,會震到身體哪一個部位?這就是我們要聽的。

禪修的中心線

(12-31-2013一心)

「沒有光害,才看得見滿天繁星。
沒有音害,才聽得見地籟、人籟、天籟。」
早上第二支香,趁著陽光還在,去曬曬太陽、讓皮膚接觸室外的空氣,陽光的溫熱,和天空的擁抱,讓全身上下的細胞都鬆開了,回到室內,坐上午最後一支香,漸入佳境,不再昏沉。橫膈肌找回了彈性,雖然還未進入韻律,但已經很受用了,橫膈肌的呼吸,就好像一台鬆土機,把身體的大地給鬆開。
突然想起師說的:「坐著昏沉,也比躺著昏沉好,因為只要是坐著,一定會沉澱。」早上雖然多昏沉,但累積到這支香,身體真的有沉澱下來的感覺。前兩天的雙眼酸澀,頭痛,腰痠(跟月經有關),都舒緩了。

禪就是照顧好現在

(2013-12-28冬禪第一夜)
「禪」就是「先照顧好現在,照顧好當下,才有可能重組你的過去,對未來才有更真實美麗的嚮往」。現在可以決定未來的嚮往、可以決定過去的記憶,我們有沒有可能在禪修期間鍛鍊每一個當下?
每一個當下叫做「三際一時」,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這個當下一期一會,在每一個當下都找到中心線,中心線在禪定的術語叫做「捨念清淨」,主要的關鍵是「捨」跟「念」,「捨」就是有平等心,「念」就是正知正念!
在每一個當下鍛鍊平等心,鍛鍊正知正念,以平等心面對無常,以正知正念面對無常。
你的心現在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在未來?
你相信心在「現在」,會比在未來和過去好嗎?
你相信做好「現在」,未來就會變好嗎?
你相信做好「現在」,對過去就會有更多的感恩嗎?
你相信做好「現在」,對未來就會沒有恐懼?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照顧好當下

(12-29-2013一心)
清晨的夢境很清晰,有科幻電影的味道,我身處未來,那是台灣?我不確定,但天空灰濛濛的,空氣骯髒不堪,建築物也是冰冷的灰色,路上又濕又臭,分不清是雨還是尿液,在那樣的環境下,人,也充滿暴戾了之氣,互相不信任。
可能是因為昨晚聽到師說:「不管你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或是中國人,你都要先做一個真正的人。」這句話印到我的腦海,進入夢中。
用所有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土壤、空氣、水汙染的慘痛代價,來打腫臉充胖子的中國,連GDP數字,都有極高的可能性是造假的。在我的夢裡,這種自欺欺人的病態,透過經濟、宗教、媒體統戰,已經不費一兵一卒,成功地在台灣蔓延開來。

沒有人走在前面

(12-29-2013一寂)
中午用餐時,跟一勤坐在一起,她主動談起因為過去的工作環境讓她呼吸不順,打呼很大聲,「我的身體就是這樣,我在日記裡有說…」,可以感覺到她有些在意。
「你的聲音就是我的聲音,我聽著聽著,感覺聲音裡面有無限的空間,不知不覺就入睡了。」
「我也是會打呼,因為我右鼻不通,所以我不能右側臥,只能平躺,平躺又很容易打呼」,我說著自己的經驗,「左鼻通,右鼻不通,所以我在靜坐時很容易歪斜,身體向右傾,因為我靠左鼻呼吸,…。」
一勤分享自己的狀況,「我跟你是一樣的」,請她寬心,不用在意,她最後說一句,「對啊!我的身體就是這樣。」
這樣的對話,只是跟她同一國,還沒有跟她談「心」,傍晚藥石時,我主動找她再次對話。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東西方的「自由」會通

(12-28-2013一心)
小組互動,我這組有三位都是英美語文學系的學生,所以,講到「你會如何跟外國人介紹台灣社會的人際關係」時,他們都蠻有想法的,特別有感覺的是師生和親子關係,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採上對下的填鴨式教育,價值標準單一,不尊重個人的發展;親子之間,父母太過保護子女,努力賺錢給子女,卻不捨得把錢花在自己身上,也會把自己的焦慮、不安全感,投射在子女身上;基本上,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服從,不過,本來男女之間也很受儒家影響、保守,但對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已經不忌諱婚前性行為了。
一位是小學老師,他說很同意幾位大學生的觀察,但身為老師,他自己也覺得壓力很大,書彷彿永遠都教不完,他盡量可以用比較啟發、互動、尊重的方式教孩子,然而,他嘆口氣說:「走出框框,需要一些勇氣!」他跟學生互動,還覺得有些自由的感覺,然而,跟家人、跟長輩,就覺得非常不自由。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怎樣的愛才能放手

(12-26-2013 一湛)
看到陳秀丹描述「小羅醫師遭凌遲而亡事件」,看完非常痛心,羅媽媽不肯放棄無用的搶救,他說:我辛辛苦苦的養育他,好不容易看到他事業有成,可以光耀門楣了,卻突然變成這樣,我不甘心、我就是不甘心!
到底她在不甘心什麼?生命的決定權到底是屬於誰的?華人文化中,從一開始生命就不是自己的,從來就不單純,直到病危臨終甚至完全喪失意識,父母還可能干預你的宗教信仰,強迫你受洗皈依,當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不能做最真的自己,連最親愛的妻子也不能做主,直至結婚生子後父母還不肯放手。
孩子好像是父母的運動員或獎杯,是來幫我們的人生繼續賽跑的選手,沒有跑到終點線沒有拿到獎杯,才會這麼傷痛這麼挫折這麼不甘心,不甘心到完全無視當事人的痛苦,生命跑道難道不是只能自己去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