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基督教正在反擊「政教分離」

(02-09-2015一賢)


英國某羅素集團盟校一名宗教學系的匿名人士在衛報(the Guardian)發表《教宗教:學生們試圖主導我的課》(Teaching religion: my students are trying to run my course) 的感言,從他的敘述中了解到宗教信仰的影響力已經在學院內造成教與學的藩籬。 
「我是資深宗教學系學者,宗教學系並不是要訓練未來的牧師,也不是要推廣特別的信念。」 
「我是無神論者,做為一個學界人士的信念是從世俗角度對宗教的研究在任何大學都是一個重要的活動。」  
「不論我們喜不喜歡,我們必須領悟到宗教持續在現代社會和文化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但對宗教有興趣的人,在從事研究時,必須運用一種不同於牛津大學教授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對宗教信仰的純科學批判,有他在《上帝錯覺》(God Delusion)一書中所沒有的智慧與嚴謹的態度。」因為對宗教的厭惡,理查•道金斯少了該有的說服力。簡直像美國神經科學家山姆•哈里斯 (Sam Harris)《在信仰的終結:宗教,恐怖和理性的未來》(The End of Faith : Relig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Reason)中警告的,除非我們拋棄宗教仇恨,否則暴力將導致文明的毀滅。 
「十年前剛開始教學的時候,我對講堂各種不同觀念的學生印象深刻。很多學生有各種不同的信仰,但還有很多是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 
「不論他們對宗教的觀念如何,他們都願意展現好奇和開放,讓教學成為我工作最美好的部份:他們將論點被挑戰看成是一種享受,也喜愛探討宗教和文化、社會、政治間的相互影響。」 
「最重要的是,學生們從來不需要在講堂中宣示或防衛他們自己信仰的觀點。」 
「但現在完全不一樣。優先考量學生的受用與否,讓學生們有權對他們的學習負責,因此學生聯盟和社群在大學中比以前有更鉅大的影響力。」學生對教師所做的教學評鑑似乎可以主導教學的核心價值。 
「而這包括宗教社群在內。在我的單位,付費文化造成優勢白人、經濟特權、中産階級學生團體的形成,而不論有無宗教信仰的各種不同學生都被有特別影響力的基督教福音團體所壓抑。傳統基督教是一個無法自在接受而且經常明顯地抗拒學術上對宗教的研究的信仰體系。」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不再在外圍虛耗

2015-02-08綉亭
定課改在下午黃昏時後進行,前晚邀3位友人一起來家中聚餐,相互分享修行之路,友人知道通志有憂鬱症,很想與他分享自己走過憂鬱症的心路歷程。
  友人分享她去桃園找通靈天語的人,想知道通志的天命是什麼?還有她能閱讀每個人的能量……我發現自己還是無法直接去點醒她,進入三昧智學院的修行,是否留意自己為什麼還會想預知未來的事?是否還隱著對生命更深的無常、無我、苦的恐懼?我的主動與積極帶路,顯然不夠,因為我接收到她還沒有完全想要改變,還沒有完全的要與信,她還沒想要歸零,給自己完全嶄新的學習,因此,我就有所保留,我還要多學習呼喚,看有不看無,才不會被自己主觀想法限制。
  早餐後,邀友人到清大沈君山紀念園區看櫻花,每一次路過時,遠遠望到清大櫻花區紅紅蔓延一片的花叢,很被吸引。今天,實在忍不住,就邀友人一起去賞花,順便逛逛清大校園。
  遠遠看到黑白的裝飾藝術,豎立在大草原的的角落,我們知道那是沈君山紀念園區,信步走去觀賞,那黑白就是一顆顆棋盤中的棋子,像棋盤中的棋子,散落在草原上,沈君山校長曾經是圍棋好手,以此來記念他。

不合宜的行銷廣告

(02-08-2015 一賢)

聞思Cindy Brandt 的文章:我們是否祈求不適當的福音?《Are we preaching a gospel of inadequacy?》,對他所提到的傳統基督教傳教的模式,有深切的認同感。 
他提到Jonah Sachs 所寫的《Winning the story wars》中談到幾百年來不適切的行銷廣告的一貫手法: 
「不適切說故事手法藉由告訴我們是有缺陷、不完整來激起我們不成熟的情緒,像是貪婪、空虛和不安全感。然後再告訴我們只要購買某些品牌産品或和加盟該品牌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談到每次去買護面霜,店員就會藉機跟她說他皮膚太乾,或是有魚尾紋,這時她自己因為擔心,很容易就上當而買了去紋霜之類的商品。 
她說基督教傳福音的方式跟這種行銷手法類似。先是製造心理上的不安,說服人們自己是有罪的,貫輸死亡和最終審判的憂慮,警告兒童不服從的後果來加深他們的恐懼,煽起女人的廉恥心,讓他們害怕他們的肉體和引誘男人慾望的性魅力。 

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宗教自由依賴政教分離

(02-02-2015 一心)
友人剛懷孕兩個月,聽老一輩說,懷孕的人不要拍她肩膀,好像會對小朋友不好,初期好像可能會流產。不曉得這個消息從何而來,原因為何?最近,很常聽到人家說,孕婦不能不能,她都會問一句:為什麼?原因何在?
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內化了一大堆禁忌,比如說:不可以用手指月亮(不然會被割耳朵),晚上不能吹口哨(不然會引來鬼魂纏身),月經來不要洗頭髮,初一不可以回娘家...。這些所謂禁忌,真的很阻礙思考,好像生活中一遇到這些狀況,所有常識判斷就得自動轉彎。
以前常聽到「打坐會走火入魔」,許多年,也有那種「睡覺被鬼壓床」的感覺,是到了近幾年,建立了和自己身體完全坦然、自然的連結,才清除了這些莫名其妙的陰影。
我想,打破禁忌控制的唯一方法,就是親身體驗。但禁忌的厲害就在於,它控制了你的身體,讓你不敢跨越雷池一步,友人形容得很傳神,她身體的觸受變得很敏感,簡直就像裝了雷達那樣。

台北市的政教不分離

 (02-02-2015一賢)
下午天氣不錯,回去媽家,小弟說要帶媽媽出去走走。我們到孔廟明倫堂前的廣場,在那裡漫步經行,陪媽媽曬曬太陽。 
後來,弟妹說明倫堂內有放映4D免費電影,問我要不要去看。我很好奇什麼時候多了這樣的噱頭,就跟他們進去觀賞。 
門口有兩位工作人員在服務,負責發給每個人一個3D眼鏡,還贈送一盒孔廟印製的撲克牌。 
在裡面坐了半個多小時,看了兩部影片,一部是卡通動畫,片名是「台北奇遇」,介紹六藝的儒家思想。另外一部是由孔子的後代介紹孔廟的歷史。 
所謂4D其實只是3D電影,再加上椅子震動、頭腳噴氣的特效。但是噴氣的感覺太突兀,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影片的內容也很平淡無奇,動畫也沒有吸引力,連3D影片的品質也不佳,雖有英文和日文字冪,看起來並不清晰,眼睛感覺不是很舒服。 
據報導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為推廣儒學及行銷孔廟,2011年斥資兩千一百多萬元將明倫堂整修為虛擬實境劇院,播放「台北孔廟」與「台北奇遇」4D影片,兩部影片的製作費共七百多萬元。但台北市審計處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自2012年九月至2013年十二月,明倫堂每月觀賞人數平均3247人次,其中自2013年八月起,每月參觀人數不到3000人次,11月更只有1774人次,等於每天不到60人次觀賞影片,砸大錢卻未吸引人潮。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痛風不是跌打損傷

睡夢中,察覺左足大拇趾關節處有疼痛感,清晨起身後,確定是痛風急性發作,早餐後,先服用一粒去年剩下的秋水仙素藥丸,接著網路掛號就診。
想起痛風首次發作的那一年,誤以為是自己下床時扭傷了腳,於是到中醫診所看診。醫師聽完我的敘述,便要我接受針灸與推拿的治療,記得當時,大拇趾關節處被復健師扭來扭去,痛得我哇哇叫,但也不見好轉。接續去了二、三次,接受相同的診療方式,最後連走路都出了問題。原來,醫師一直將痛風當成跌打損傷來治療,真是豈有此理!

冬陽


(2015-01-31沐沐)
冬陽想起自己
冬陽成了厚厚的雲
冬陽的臉寫著去年未揭曉的謎
早晨的魚
躲在謎底的床沿

   

       
一隻鶇挨近水塘低著頭
不唱歌

   

       
誰把雨水開成花
旋轉的傘下
起飛
誰擅自將蛙的嗝
編織成冠
輕輕戴在晨夢的頭頂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生命的最後一場戰役

(2015-01-29一無 )
一日禪結束後,遇上靖絨生日,她就跟我們回家,準備在山上度過她40歲的生日。
難得的是,她選擇用這種清靜的方式來過生日,我開玩笑的提醒她:妳已經步入40了,妳現在是徐娘級的女人了。從今天起,我要不時提醒妳。
一圓也加碼的說: 時間過的很快耶,想當初我們初識時,妳才二十幾歲呢。 
一早起床,為我們壽星做了一份法國土司,再塗上一圓自製的橘子果醬,加上一杯研磨咖啡,這可比一般五星級飯店還要天然衛生加健康的早餐喔。
吃這樣的早餐,想不開心都很難的。 
接著,帶上班族的壽星去大坑山區小路溜狗,清新的空氣,加上含苞待放春花朵朵,這可是都市人的天堂享受喔。靖絨真的變聰明了,會開始選擇過生活了。
溜完老狗,我們去陳幼的菜園拔菜,我今天要請壽星吃,現採現煮的青菜,要她嚐嚐,什麼才叫青菜的鮮味。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當聽覺變成觸覺

(01-28-2015一賢)
早上聞思「全身受聲音推拿,整個身體就變成那個聲音,如水與波,都在波動裡沒有分別了。感受聲音的波動,身體就是聲音。沒有別的!心就在那裡!」 
靜坐時,很放鬆地看著呼吸,感覺呼氣很微細,吸氣也沒有什麼力道,沒關係,就由衷地看著一呼一吸。對身體的痠痛,還有不可意嗎?如實地去感覺,痠痛似乎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份,不再是一種干擾。 
注意力放在全身皮膚,去聽聲音從皮膚進來的感覺。感覺聲音進到身體後形成一種波動,然後聲音和身體融合了,身體變成了聲音。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放手讓他管好自己

(2015-1-27綉亭)
今天小兒子是校慶補假日,昨天他說想跟我到學校圖書館值班,他想在圖書館讀書、準備會考。
我開著車,他開始與我對話,從小他都是一個愛說話的小孩,透過說話與人連結。
小兒子:我發現過去不在乎分數時,心情比較輕鬆,考試通常都會考比較好,現在我每次再計算考試的分數與排名,我都考不好……
我:很棒啊!這是很好的發現,每次你在計算分數時,你有什麼感覺?
小兒子不了解我說的話,我就直接告訴他,其實你是焦慮的,以這來轉移你的注意力,這樣有幫助嗎?
我:我覺得每次看到考不好,就很想激勵你,幫助你考好,我也被這樣結果弄得很不開心,每次跟你講這些話,我自己也不喜歡,我覺得我們不當母子比較好,我當你的同學,這樣我們會比較好…….
小兒子聽了我的建議,皺著眉頭,坐在前座,一路上用手狂打我的手臂,發出像猿人喔!喔!喔!的聲音,一時聽不出開心,還是不開心,或許他還不知要如何來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