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活出主體性的信仰

(12-07-2013 一心)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迴向更好。在關係裡,照見與成全。
有人提醒你:寫錯字了、釦子釦錯了、鬍子沒有剃乾淨你不會生氣的,因為,對方幫你看到了你自己看不到的,你會很感謝。如果沒有對方幫你照見,你可能會更「失禮」、更「漏氣」。
所以,遇到很堅持己見的宗教徒,你可以問他:
你是基督的代言人嗎?你是佛陀的代言人嗎?
妳這樣,會嚇跑想要親近宗教信仰的人耶!
如何對待跟你意見不同的人?相信耶穌基督、佛陀不會這樣做的。
為什麼你們都依同一部聖經、佛經,彼此之間卻合不來?
我們只能提供鏡子,提供一面乾淨、明亮的鏡子。經典不只一種解讀,千萬別自以為是上帝。

所謂的方便善巧,是指「舊瓶裝新酒」,比如說,佛陀重新詮釋「婆羅門」種姓:「婆羅門」是「乾淨」的意思,一個真正的婆羅門,會做到身口意清淨。「乾淨」不是階級世襲,「乾淨」屬於願意發大心去做真正的自己的人。佛陀利用人們本來就喜歡這個字的心理,賦予它更豐富的意涵,讓人深心嚮往。每個人都嚮往做一個心眼乾淨的人。
耶穌基督、佛陀,都不可能用世俗的吸引力(家庭美滿,事業順利)來吸引信徒的,即使有方便善巧,也一定是直指人心的,就像內觀導師葛恩卡
最近在準備週日的工作坊《照見自由》,回想到過去的經歷,才發現,自己真的是被教育成非常地崇洋。「崇洋」比大漢沙文主義的夜郎自大好吧!但另一面,卻是對於台灣自身文化的不認同、甚至鄙夷。台灣教育強調的順從、階級、禮貌、讀死書,台灣社會呈現的單一、抄襲、迷信、膚淺、鄉愿、因循敷衍、笑貧不笑娼,我都很不喜歡。
然而,即使我擁抱了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內心感覺還是茫茫然,似乎少了一個生命的導航系統。
我想成為強勢西方文化的一份子,然而,即便我真的「成為他」了,我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因為,我對自我的想像,還是來自「他者」,是已經設定好的、被動的。
那種狀態,很像是郭強生談自己的作品《惑鄉之人》時,對「後殖民」的詮釋:殖民者想「獲得他」,被殖民者想「成為他」。
不去傾聽每個人內在真正的需求和感受,硬是要把一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強加在自己、在別人身上,就如同殖民。我們誤以為殖民者比被殖民者有主體性,其實不然,真正的主體性,會讓我們很自然地去尊重並守護每一個人的主體性,因為認識了主體性的神聖不可侵犯,我們的生命一定是充滿慈悲喜捨,而且以每個人的自由為限度。只有不認識主體性的人,才會去踐踏別人的主體性,侵犯別人的自由。
認識聖脈、跟師學法以後,我才知道要如何活出主體性,也才真正懂得尊重。
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我是不是對準了內在深處最真的嚮往,就如同萬物運行對準了宇宙的軸心。我是不是全心全意,帶著我的理性和感性,篤定和流動,謙虛和自信,浪漫和主動?
我想,這就是找到「信仰」的感覺,不是迷信、也沒有超自然現象,毋須過度分析、也不理盲濫情,而是分分秒秒把注意力放對,時時刻刻讓身心清明,不去扭曲或誇大生命中的遭遇。

感覺踏實,感覺清醒,感覺開闊,感覺流動,感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