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對準天地的取相

(06-06-2013 一慈)
反覆思索《傳統佛教不懂主體性》一文,講到「相」可以是很公道、很中道,也可以是很主觀、很客觀。記得社會新聞報導過長年失業在家的一位中年人,因怨恨父母親偏愛弟弟,把好的都留給弟弟,有一天情緒爆發,殺了父母親,幸好弟弟剛好外出,倖免於難。
事後弟弟和鄰居說出媽媽其實非常疼哥哥,把最好的都給了他,即使哥哥長年失業在家,爸媽仍是很疼愛他,想盡辦法幫助他。為什麼殺人犯的主觀感覺跟別人旁觀的感覺落差這麼大?癥結點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因為對自己沒有信、不接受無能的自己,所以也不相信別人或父母對他的愛,這才是問題點。

「相」很主觀,原本我自認對兩個孩子都一樣欣賞疼愛,女兒以前卻抱怨我都比較疼哥哥,明明是哥哥不對,媽媽還為哥哥講好話,家務事為什麼哥哥都少做,又如自認關心先生的身體健康,先生卻嫌我囉唆,認為我給他壓力。
每個人對「相」的取角差很大,主觀的感覺需要被尊重。師說:如果對方說你不柔軟,你就是不柔軟;你有沒有慈悲,不是你說了就算,要交給別人來感覺。當發現自己內心的想和說出來的意思有誤差時,會想要解釋我不是那個意思啦!有時候真的是「自我感覺良好」,有時也會對自己表達意向不清楚,或用字不夠精準而懊惱。我們活在「相」,卻也常被「相」所使弄,學法跳出過去框框,不再受「相」箝制,在「相」中出入自在,入相又能離相,需要更安靜的身心!

「相」可以是中性,提供六根觸,六識想像的空間,用單純的心取相,對準天地,境界就會是單純的境,用欲愛、嗔恨去取角,就會看到男女有別的遐想、眾生慾望競逐的世間、由愛生恨狂亂燒燃的阿修羅地獄苦迫。師教導我們,心不對,什麼都不對,要常常呼喚自己回到佛陀的心,無人我、無眾生,但用四無量心來篩檢所思、所說、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