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立委、專家以長輩之姿,控訴一個大學生「不禮貌」,似乎恐慌自身威權受到侵犯一般,甚至將這場「不禮貌」言論妖魔化成「像是文革」、「像是紅衛兵辱罵知識份子」等去脈絡的政治修辭,以抽象言論進行詮釋,根本是鎮暴警察對付手無寸鐵公民的言語暴力版本。
其實陳為廷同學的言論,不論是訴求反高學費,強調教育是一種公共財;或是抗議鎮暴警察對學生的威脅;抗議校方調查參與學運名單,其實都是很素樸的社會理念,很基本的民主要求。當批評陳為廷在立法院發言「不禮貌」時,應該回頭思考,究竟誰從「禮貌」中獲得利益?
「禮貌」或社會規範,本身是一種當權者、安居高位、生活未被剝削、權利未被剝奪者可以從容、優雅的態度,因為「合理」、「禮貌」等社會規範與價值觀本身對既得利益者較為有利。
一個從現狀中獲得較多益處的人,態度自然而然可以從容優雅,然而當面對不公義、威權壟斷時,憤怒與「不禮貌」是心有不平而鳴。
回頭看台灣民主歷程的發展,每一場抗爭幾乎都被醜化為不禮貌、暴力、不理性的樣貌,從1980年代開始,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被稱為環保流氓;台灣的民主運動者被視為暴民,民主道路上,每一場抗爭的歷史,從來就不是一場優雅、從容的「禮貌」運動,必須追問到底的是,「禮貌」對誰有益?「不禮貌」從何而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站長的話:
受騙的人對騙子厲聲抗議,騙子對受騙的人說你很沒禮貌。權貴們在撈一筆又一筆自肥之後,最喜歡說溫良恭儉讓,最怕人家說誠信。孔子講信,孟子講誠,沒有誠信,卻恣意妄說溫良恭儉讓,此人是世間淡定耍酷的大偽善人!鳴乎哀哉!英雄不出,遂令豎子名利雙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