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要學就要就近問

(08-16-2012 宥娟)

突然有一種「被看見」的感覺。

看見甚麼?看見孤獨的被了解和被釋放吧!彷彿此刻起,再沒有所謂的「孤獨」,只有合一,與生命連結的合一,與師,與愛,與天地連結的合一!

今天清晨醒來,感覺身體很多奇怪的不舒服,脹脹悶悶的感覺在腹部移動糾結。用呼吸來推拿、擁抱、溫暖接納和按摩。

讀到一心寫著:「在師的座下所學到的,不是那種不問世事的法門,而是深深地投入生命的現實,願意去正視醜陋,接納疼痛,直抵問題核心。願意深深地愛與被愛,體驗每一次「黏著」與「放手」之間的張力,在疼愛裡不捨,在不捨裡成全。」很感動。因為那是師用全然的生命在實踐著的情與愛,因為那也是我所經驗到的真實。

要把生命拆卸成片語,再組裝成語句和篇章,是一件充滿挑戰,有點困難又很有趣的遊戲。對我來說,有還真有點像是小男生在拆卸他最愛的卡車,是為了體驗那拆裝拼組的成就和樂趣。


15日寫完日記後,勾動了些記憶和情緒,回想起自己幾乎是享受孤獨的個性,難道沒有寂寞嗎?當然有,但是,似乎很早以前就發現到了,那是愛的無處可去。學法後,更是懂得了,想要分享愛又給不出去時,就造成了鬱悶,生命失去了愛的連結就會感到痛苦,因為,愛本身就是連結吧!

這份愛若是能夠被理解,當下深深的感動自然是無法言喻的澎湃。正因為,愛是心底深處湧動如天地般廣袤的能量。

於是有了想要與天地擁抱的觸動!是因為,這樣的擁抱讓給予和接納得以有了充分交流的連結,那就像是祈禱吧!向上合掌,與天擁抱,感受接納時的謙卑感恩,向下俯拜,與大地擁抱,感受給予時的敞開和交出去!

什麼是師隨念?師說:師隨念作意十次都不入流,繼續做才叫憨直篤定?師又說:要會問,迷路不問路不叫呆,叫頑固。多向同修請益,學會問,才是學問的開始!」

不太明白一寂中豪之間關於司法問題看法的異同,以及隨後的師隨念作意,立刻寫信向一寂請益,然後就有了以下的對話:

我問:「一寂是感覺到在親教師眼中,司法界的問題是在未能撼動結構,但中豪似乎沒有感受到,是嗎?而,當您感覺中豪和師的看法不同,這時一寂是如何做師隨念,是如何轉?我想學的是這個,但是好像看得不是很懂,所以才會提問。又,若我自己有問題,是不是也可以請教一寂,比如說,昨天,渼娟有問我一些問題,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不是正確,我可傳我的日記給一寂嗎?

一寂回覆:「中豪跟我的想法不一樣時,「師隨念」的內容是什麼?會有點「不捨眾生」的感覺。明明知道彼此有距離,還是很愛很愛,很珍惜彼此間的緣份,感覺師跟弟子間的感情就是如此,「除非你自己放棄,親教師永遠不會放棄你,親教師永遠在解脫道上等你。」

渼娟的法談中,可以感覺她求法殷切,一寂會想建議她多練習六度三箴,由衷、主動、單純、浪漫、謙虛....,一個一個地練習,綿密作意,知道由衷(謙虛......)的感覺,由衷的講話、由衷的吃飯、走路....還可以常常問「可以更由衷嗎?更謙虛嗎?更單純嗎?......」,以上是法隨念的練習,對法熟悉,就等於尋伺的路徑熟悉,不斷地鍛鍊出「離」(境)的力道。

法隨念是內身局部的收縮膨脹,還需要師隨念來校正,全方位的收縮膨脹,隨時隨地的問「親教師會怎麼想?怎麼做?」,模擬師的生命精神,終致成為親教師的分身--親教師會怎麼說?渼娟就怎麼說?

不知這樣,有答覆到宥娟的問題嗎?」

我收到信之後,第一觸,是感覺,哇!一寂說得真好,簡單明瞭,又很務實,心裡想,怎麼過去從沒想過要這樣來請法?又想,其實有啊,只是沒有這樣筆談的方式談法。

轉過身,再深入一些思考,就升起了慚愧心,想著,那就表示過去沒有很認真ㄚ,沒有很務實啊!

然後就更明白了師的訶責這麼好的老師,怎麼我會讓自己因頑固和倔強導致入寶山而空手回呢?更何況,聖脈各個老師都那麼棒,我應該要多問幾個人,吸取各家精華,哇哈哈...

然後就想師會怎麼想?就是歸零重生吧!師會說,過去已經死去,現在重新開始,是最好的開始啊!

然後,回到座位,再看一次一寂的文字,忽然感覺到,一寂滿滿的愛,哇我開始哭得像個三歲娃ㄦ,從沒有遇過這種老師,從沒有遇過這樣「不捨眾生」的感覺。明明知道彼此有距離,還是很愛很愛,很珍惜彼此間的緣份」這樣的老師和同修,此刻對這句話的感受好強烈(可能跟我在日記寫下歷史有關吧!一比對之下,感受真的很強烈。)

又,再深一點去感覺自己,發現,會這樣哭,是因為真的體會到重生,所以才有那種很純真很脆弱的狀態,哇好震撼呀!!六根都跟新的一樣,所攝入的都充滿了驚人的觸覺!感覺到了重生的法喜!真的好震撼呀!!

然後我繼續追問:「渼娟問,甚麼叫做世間沒有別人,一寂會怎麼回?」

一寂說:「什麼是世間沒有別人?當你很專心很專心的聽話時,很容易感覺(或理解)對方的意思,就是世間沒有別人。

「世間沒有別人」不是高深的學問,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只要我們的心住在「六度」(單純、由衷、謙虛....),很容易無礙且入流,然後,導向「三箴」(分享喜樂、榮耀彼此、建立信心),建立最美麗的關係。有沒有覺得法真的很簡單呢?」

我:「感覺很簡單,可是又好像有點抽象,有一點點不知道該怎麼理解的感覺,上面的很專心比較容易進入和暸解,下面的部份就有點點抽象耶!我有點忘了我是怎麼回答的
好像是說,就愛人如己吧!嗯...還有,我還想知道,一寂覺得我回答渼娟的兩個問題,內容都算是沒有師隨念的,是嗎?懇切請教一寂校正!」

一寂:「注意力往內,感覺當下的心由衷(謙虛、單純、主動......),注意力往外,彼此關係導向分享喜樂(榮耀彼此、建立信心);師的法,一定有收縮有膨脹,有拉入有推出,有內有外,有呼吸的感覺,這樣清楚嗎?

渼娟身苦觀息的體驗,已經有「離」的味道,她問的「依滅」,見於「三依一向」 http://www.dharmalineage.org/Docs/chap05.htm 「依遠離」、「依離欲」、「依滅」、「迴向於捨」,整個修行次第,一定是後者包含前者,一層層的脫落,身心更輕安。

「阿含聖典的解脫心法」,是師早期的開示,雖事隔近二十年,卻是師法精要,聞思無妨,只是「阿含聖典」的語言比較屬於傳統佛教,師的語法為了方便接引一直在修改,近期的開示,更貼近世間;不管,早期或近期開示,聞思師的開示,是很重要的。」

宥娟回饋渼娟,「最真的自己,不是靠經書,而是時時能夠受用生命的喜悅。」一寂知道宥娟的「經書」是指傳統的經典,何妨說成「做最真的自己,需要每日的定課、聞思、日記與師隨念,缺一不可喔!」

我經過整理思考咀嚼後,得出一個結論,就繼續請一寂指導:「那,我可不可以改成「做最真的自己,閱讀阿含只是聞思的其中一部分,做最真的自己,是時時能夠受用生命的喜悅,而受用生命的喜樂,是因為我們有師做中心線,每天我們都可以透過定課、聞思、日記來練習師隨念,然後再把這些定課淬煉過的師隨念用在每一個當下,就能隨時體驗師隨念帶來的生命喜樂。」

嘻嘻!一寂有按讚唷!還送給我好多顆心心,讓我開心極了!哇!這樣的激盪學習之下,感覺更勝學法一年半載,果然是學問學問,莫捨近求遠,要學就要就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