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聽過1920年代魯迅的《阿Q正傳》,說是在諷剌中國當代人民的精神上自我陶醉,不思振作的作風。但一直沒有機會好好看過這篇小說。
當我在看《阿Q正傳》的時候,太太以為是《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她說她看《阿甘正傳》看到後來淚流滿面,我雖然沒有淚流滿面,但著實給他那種單純憨厚的傻勁感動得沒話說。
魯迅的阿Q,是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短工,是否真姓趙並不重要,他不需要有姓氏,因為全中國到處是這樣的性格的人,所以不論叫阿貴,或阿桂,乾脆叫阿Quei,簡稱阿Q,他的魂魄其實或多或少依附在當代大多數中國人的身上。就像「保釣勇士」在釣魚台上插國旗「精神勝利」自我满足一下,不久就給日本自衞隊扯下來。
阿Q精神代表的是中國傳統小農社會裡最底層人民忍辱偷生的一群,他們被生活壓力逼得難以為繼,無法過長期安穩的生活。雖肯吃苦賣力,卻不懂得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過一天算一天,對社會強凌弱現況,只能使用精神勝利法。
這樣的人也很想跟社會上的一般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所以他很愛面子,只要稍為有一點錢,就慷慨地花費在那些鄉民身上。
當他被欺負而無力報復的時候,他會意淫,說是兒子打老子,然後很快就忘了屈辱,這樣被扭曲的轉負為正,固然讓他忘了屈辱的折騰,但並沒有讓他從自卑中走出來,所以他一直苟且偷生、被別人看不起。
因為這樣的自卑,他看到比自己弱勢的人,如小尼姑,一有機會他就加以欺侮羞辱,藉以提昇自己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