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從阿甘到阿Q

(02-19-2015一賢) 
很早就聽過1920年代魯迅的《阿Q正傳》,說是在諷剌中國當代人民的精神上自我陶醉,不思振作的作風。但一直沒有機會好好看過這篇小說。 
當我在看《阿Q正傳》的時候,太太以為是《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她說她看《阿甘正傳》看到後來淚流滿面,我雖然沒有淚流滿面,但著實給他那種單純憨厚的傻勁感動得沒話說。 
魯迅的阿Q,是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短工,是否真姓趙並不重要,他不需要有姓氏,因為全中國到處是這樣的性格的人,所以不論叫阿貴,或阿桂,乾脆叫阿Quei,簡稱阿Q,他的魂魄其實或多或少依附在當代大多數中國人的身上。就像「保釣勇士」在釣魚台上插國旗「精神勝利」自我满足一下,不久就給日本自衞隊扯下來。 
Q精神代表的是中國傳統小農社會裡最底層人民忍辱偷生的一群,他們被生活壓力逼得難以為繼,無法過長期安穩的生活。雖肯吃苦賣力,卻不懂得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過一天算一天,對社會強凌弱現況,只能使用精神勝利法。 
這樣的人也很想跟社會上的一般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所以他很愛面子,只要稍為有一點錢,就慷慨地花費在那些鄉民身上。 
當他被欺負而無力報復的時候,他會意淫,說是兒子打老子,然後很快就忘了屈辱,這樣被扭曲的轉負為正,固然讓他忘了屈辱的折騰,但並沒有讓他從自卑中走出來,所以他一直苟且偷生、被別人看不起。 
因為這樣的自卑,他看到比自己弱勢的人,如小尼姑,一有機會他就加以欺侮羞辱,藉以提昇自己的優越感。

社會觀感與主體性

(2015-02-19季菁)

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主演的《遠離天堂(英語:Far From Heaven)》是2002年美國劇情片,電影故事以1950年代的美國市郊為背景,描述一名中產階級的家庭主婦在發現丈夫其實是同性戀的同時,也漸漸愛上她家的黑人園丁。
故事背景是美國南方小鎮,凱西法蘭克原是本鎮上公認的金童玉女型的夫妻。凱西人長得漂亮,氣質優雅,又常出現在各種社交場合,丈夫事業卓然有成,一對兒女也都教養良好,甚至常是鎮上小報追逐的焦點。她們一家子幾近是白人社會中的典範,她們的生活可說是人人欣羨的天堂。
直到有一天,凱西因為送便當到愈來愈常晚歸的丈夫的公司,才發覺丈夫是個同性戀。在當時那個年代,同性戀被認為是羞恥的事,法蘭克也自認為有問題,願意去醫院接受治療,但當時的治療不外乎賀爾蒙療法或電擊療法,可以矯正的比率也極低。法蘭克接受治療後,愈來愈暴躁,也愈來愈沒有信心,甚至會叫妻子去找朋友的丈夫,或許可以滿足她。
凱西表面上還是一個優雅又熱心地方活動的美麗婦人,其實她是強顏歡笑,連告訴摯友她的煩惱的勇氣都沒有。反倒是在她園裡工作的黑人園丁雷蒙能在她痛苦挫折的時候,與她聊聊人生,聊聊藝術,兩人一見如故,讓她心頭可以舒緩。可是1950年代的風氣是保守的,凱西和黑人走得很近的謠言馬上就傳開來,摯友打電話來警告她,愛上男人的丈夫也對她咆哮,讓凱西只好選擇離雷蒙遠一點。
在一次凱西法蘭克去度假時,雷蒙的女兒遭到白人小孩的攻擊,雷蒙不但遭受白人排擠,也受到同是黑人的排擠,只好選擇黯然離開小鎮。而法蘭克最後也選擇去愛男人,與凱西簽字離婚。在最後一幕,景色秋意蕭蕭,紅葉雖燦爛,卻一片片掉落,讓人覺得剛開始凱西法蘭克,乃至鎮上那些白人社會的中高層階級如天堂般的生活,好像是由一塊塊塑膠積木拼出的假像。
另外,也讓人感慨在美國早期那個年代也有所謂的社會觀感「村八分(むらはちぶ)」的氛圍,家庭或社區像高牆、像圍城,把不同色、不同步調的人堵在外頭並用流言蜚語拒絕往來,大家都為迎合社會早就架構好的框框而生活。只要膽敢任性一點,不在意多數人的眼光,馬上就遭排擠,馬上就有危機,天堂立刻崩塌。但社會絕大多數時候對強者有利,在社經地位頂端的法蘭克最後還是可以選擇所愛。而依附在男性之下,較弱勢的女性凱西一接近與她心靈相通的黑人,即使只是精神外遇,也馬上被社交圈排擠。黑人雷蒙更慘,雖然他善良、有教養,但接近白人女性,是當時社會禁忌,愛情不被允許,膽敢甘冒不諱,就連女兒的性命也可能不保。一個不開明的社會,對人,尤其是弱勢的人,簡直是一層比一層更嚴厲的壓迫與威脅。

難以下嚥的科學

(2015-02-19 一丹)

氣候變遷,水源與農地不斷減少,而全球的人口卻不斷地增加。聯合國的數據顯示,至2050年,全球人口將從60億成長至90億,且絕大多數的成長落在原本糧食與飲用水就已短缺的地區。 
為了因應整體環境與人口的驟大變化將導致的糧食危機,多年來,科學家致力於培育食品改良作物,使其抗旱抗寒、抗病、抗蟲、抗土壤的貧脊,增加農業生產力,以應全球之所需。 
打從一開始,基改食品安全的隱憂就爭議不斷,憂心者強調它違反了大自然法則,生態系統遭受破害,也造成人體抗藥性的產生,侵犯免疫系統,終將導致環境與人類的一場浩劫。但絕大多數的質疑都經不起科學界的反駁,大多數科學家並不是邪惡博士」,其研究領域與基改產業無關。 
皮尤調查(Pew Research)顯示:88%的科學菁英認為基改食品是安全可食用的,而僅有37%的社會大眾相信基改的安全性,這之間的差距高達51%皮尤調查》似乎在說:大眾對基改食品的「疑懼」遠大於科學家的自信 
這份報告並沒有試圖說明為何許多人反對科學家在基改安全上的共識,只是顯示了受高等教育的人士對基改的接受度相較於一般社會大眾要來的高。似乎越容易觸及科技資訊的一群,越容易接納局勢的轉變。也有不少反基改人士主要是質疑大企業的專利壟斷心態,而另一批反對聲浪來自於小農對新科技不夠熟悉的懷舊情結。而世界資源研究院(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在去年六月份的資料中做出總結:目前並沒有研究顯示基改作物已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華盛頓郵報》社論編輯海亞特(Fred Hiatt) 發表一則調查報導難以下嚥的科學 (Science that is hard to swallow),大眾觀點對於疫苗注射的安全性、整體氣溫上升的因素等等議題,與科學家們的共識皆有不小差距,而這之間最大差距的議題也就是在基因改造食品安全這方面。似乎反對基因改造作物已成當代的政治正確。 

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讓不同信仰對話

(02-17-2015 一心)
出門,看到一位女士,從我們這棟走出來,也是要去搭公車,於是,主動跟她交談。我們當了鄰居那麼久,都沒有見過面,也沒有講過話呢。她知道我家有反核旗,也知道我之前有教瑜珈,我說我現在在生命教育協會專職,她很好奇生命教育是在做什麼的?有沒有網站?
我說,我們正在建構新網站,講的是人和人之間如何歸零與連結,不會因為宗教、黨派、政治信仰不同,就關上了彼此溝通的管道。我們社會最大的困難就是,我們有很多成見,很難對話。
她突然說:「所以,你們關注的也包括多元成家?」我說:「我們比較不是去追蹤個別議題,而是回到一個通則性的問題: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不把自己認為的對,強加在別人身上。」
她聽了很有認同感,也說,前陣子法國發生的恐襲事件,讓她驚覺宗教之間可以有這麼大的衝突。她覺得台灣的宗教氛圍,至少比較多元和容忍。

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亞裔移民美國的焦慮

(02-14-2015 一心)
看了新上線的美國電視影集《菜鳥移民(Fresh off the Boat)》的第一~四集,因為,這是美國廣播公司ABC 20年來、唯一一部以亞裔家庭為主角的影集,又是黃金八點檔,所以格外受到矚目,承受的期待和壓力之大,不難想見。才剛出來一週,各式各樣的評論夾帶著肯定、褒揚與小小緊張
上一部以亞裔為主角的電視影集,是20年前(1994)韓裔趙牡丹主演的「All American Girl」,因為風評極差,演了幾集就被迫停止。《菜鳥移民》的製作人之Melvin Mar說,為了找到一部適合的腳本,他看了無數亞裔美國人的故事,很怕一旦搞砸,會不會又要等下一個20年。
這個影集,是根據黃頤銘(Eddie Huang) 2013年的同名自傳《菜鳥移民》改編。黃頤銘的父母出生在台灣,後移民到美國,他和兩個弟弟出生在華盛頓DC。菜鳥移民從來沒有完全適應美國,從一開始在學校就因為不同的族裔身份被嘲笑,自己的家人則面對公眾刻板印象的揶揄。

奴工拚搏出的時尚

(02-14-2015 一心)
出門剪髮。前幾天看到設計師在臉書上po文說,她手腳快斷了,今天問她怎麼了,她說,過年前特別忙,有時候連續做12個小時,其實她不在意忙,她在意的是沒有準時下班,這會影響到第二天的精神。
我問說,比如說你們十點關門,是否應該在九點半就不要再收客人了?她說:很多顧客還是不習慣預約,在我們下班前五分鐘才跑來,我自己的客人,我都教育得不錯,都會預約,但是,其他設計師的客人來了,無法拒絕,到了下班時還沒做完,只好大家一起幫忙。但晚下班我會覺得很煩。(而且沒有加班費)
問她:可否跟老闆反映,控管時間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品質,員工精神好,對顧客也好。
她:其實,營業時間調整後,狀況有改善。不過,我們都被訓練得很乖(不會爭取)。
我:員工的情緒和健康,是公司最大的資產啊。老闆的想法不該停留在「員工是成本,務必降低成本」的老舊思維。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九型性格學邪惡?

(2015-02-13綉亭)

200474日《公教報》刊登了《教廷新時代研討會回應現代人靈性需要》的報導。「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是對人類追求幸福的虛偽回應。人們都希望和平、安詳、與自己修好、也和大自然修和,但「新時代」給出的回答是一種騙局。
為何教廷文件指控九型人格(Enneagram)出了問題?指控九型性格學是糖衣毒藥,相當危言聳聽。作者提到「最令專家憂慮的事之一,是對新時代所推動的心理(性格)分析工具的分辨」特別是Enneagram九型人格,在歐美社會,已大行其道,甚至連教會的學員、神父、修女都非常熟悉這套工具,文中特別提到「主要問題是出在Enneagram的邪惡根源、主要推動者和 Enneagram的整套思想上,以及它把重知識論/新時代思想混入了天主教信仰和人生觀之中」這是他們憂心忡忡的原因。
因為「Enneagram九型人格是『重知識論』,即是屬於『新時代』和違逆了基督信仰」這才是重點,文中論及「『重知識論』是指人相信,祇憑自己就能達到與『神聖』接觸,達到『神』的境界;依靠人的一些技術,就可獲取救恩或超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跨越希望的門檻>118頁中指出:『重知論在所謂的《新時代(New Age)》的形態下復甦了。它衹是以深刻認識天主為名,其結果是把天主的話扭曲,而以人的話來取代之。就算並不明顯地,但其與基督宗教的本質是相對立的。』注意到這套工具會對基督教信仰有相大的衝擊,文中進一步點出其危險在於「與基督宗教的全部重要之處相抵觸」、「在靈性成長上引入了在信理和基督徒信仰生命的混淆」、「『九型人格』的本質是思想、性格、改進、人生、一套信念信仰,這些思想就藉『九型人格』滲入學員的思維。可能為已有每天主流靈修獻身的神父修女來說,「九型人格」的危險會較低,但為信任教會和牧者的羊群就非常危險了!」教會會透過研討會形式大張旗鼓韃伐Enneagram九型人格罪狀,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如果按照文中所述,Enneagram「九型人格」有的說它有二千到四千年歷史,有的說它來自Sufis回教的神秘主義,新時代(newage)大暢其風,不過近數十年的事,它是新時代借用的工具之一, 就像瑜珈、水晶、占卜、花精.....作為療癒身心整合的工具之一。天主教、基督教屬於體系龐大的宗教組織,竟然針對Enneagram「九型人格」深入了解,專門論述, 顯然觀察到「Enneagram 一定會有些好東西在裡面,不然一早就被人棄於一旁了」不可小覷,慎重其事,有系統整理,從創始源流、近期發展、推動者本質,只是單純的性格分析、成長工具,可以淨化心靈嗎?....等方面論述,言之鑿鑿,站在教會立場,避免學員教徒成為迷途羔羊,這才是這篇文章寫作真正的動機。
這套工具,在十餘年前,友人到遠到美國參加阿瑪斯與菲索的鑽石途徑研習,當時他們就用Enneagram「九型人格」來教導學員如何觀察自己、了解自己,進而整合。經友人慷慨有系統的分享,我才有機會接觸這套系統。當時的我,非常震驚這套工具,對人格有全面而獨到的見解。這套工具的優勢,在於幫助人們辨認出人格類型,指出性格喜好隱藏背後的動機,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些障礙的動機與行為,不同的人格類型,眺望世界窗口不同,重力中心也不同,它教導人們如何釐清負面態度和行為,洞察自我中心如何扭曲真正的現實,喪失自由反應的能力,只會機械反應來面對各種處境.....在過去未接觸佛法未修行時的我,它的確幫助我很多,常常會把Enneagram「九型人格」之類的書拿出來翻,拿出來研究,提醒自己不要以自己眼光來解讀他人,以自己人性的軟體來解讀他人,就好像不對的拼圖強要拼湊上去,是極可笑扭曲的,更重要的是幫助我更了解自己,讓我深入觀察行為動機被什麼吸引,被什麼拉著走,什麼讓我無法成為自由的靈魂?這套工具,也讓我看到每個人是這麼不同,每個人的本質需要被尊重、被欣賞、被接納的,更需要被了解的。當我了解自己之後,看到自己與先生、兩個孩子的重力中心,以及內在時間都非常不同,才理解他們是如何看世界,如何與外在環境、人際互動,知道如何與他們相處,學習尊重他們。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歸零」與「連結」

(02-11-2015院長)
三昧智學院的產品是歸零連結
歸零講回到當下,零成見,用第一次認識的心認識這個世間,跟世界往來。
三昧的的意思,就是到味(位)。智,指的是高度的洞察力。到味(位)的高度洞察力,就是真正的實力,歸零才容易到味(位),實現在所做、所想…,才能看到至真至善,才懂得呼喚,這不正是彼此內心真正嚮往的嗎?
所謂聰明,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聰明的人特別懂學習之道,一看就會,聰明的人很「會」看。洞察力,就是在生活中琢磨歸零和連接的能力,看到對方的需求和嚮往,也看到對方的困難,便懂得如何呼喚,如何解開彼此的結。
就像電影「星際效應」中,33歲的太空人離開地球91年,離開時女兒才10歲,重逢時女兒已101歲,而他仍是33歲。101歲的女兒跟33歲的父親重逢,會是什麼感覺。也可以自己是離開地球5000年再回來,地球上已沒任何親友故舊。當自己不再給年齡、身材、外貌…等等框架住,那會剩下什麼。

上座更了解自己

(2015-2-11綉亭)
友人分享她近來靜坐的歡喜,愛上呼吸的甜蜜感覺,聽了心有戚戚焉,自己也很喜歡在靜坐中,與呼吸談一場纏綿悱惻、甜甜蜜蜜的戀愛,認真由衷感覺每一口氣的綿綿密密的氣息,感覺這樣,生命才算真正活過,才沒有被自己糊塗糟蹋了。
透過呼吸,填滿心中有形的缺憾;透過呼吸,感覺與自己真正在一起。只有呼吸,才能把靈(核心價值)與魂(自我認同)兜在一起,身與心有了緊密的連結!
   上座,先連結身心的緊鬆覺察。然後,慢慢地擺正坐姿,連天接地,讓頭頂百會,連結宇宙;臀坐地,銜接地氣。讓身體的小周天,可與宇宙的大周天連結與銜接。
   剛上座,先以無為的狀態,連結身體本身,以及本來就存在氣息循環與流動的場域。靜靜地感覺著身體的一呼一吸,很美妙的律動,自然而然,非常有節奏的起伏,來自很深很深的層面,在很靜很靜時,連結上它的自然律動,輕輕的、細細的、幽微地在運作。發現只要有意識地連結上呼吸,無論是呼,還是吸,身心會自動生起全然觸受,隨著吸氣極致的收縮,也隨著呼氣極致的綻放,身心那道神祕之門自然開啓了。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奧汀的詛咒

(02-10-2015 一心)
趁空閒看了「我家的詛咒或生命的鬥士」。一對波蘭年輕夫妻的初生嬰兒Leo,得了俗稱Ondine’s Curse (奧汀的詛咒)的罕見病症,隨時可能在睡眠中停止呼吸而離世。
先生是華沙電影學院的學生,把他們這段困難的日子拍成了紀錄片。
看記錄片,很像在聽他們告解:天哪,我不知道他長大後會怎麼想,我要怎麼告訴他,你睡覺的時候可能會死,我不希望他的生命充滿恐懼,我知道,那取決於我們的態度
不論夫妻倆在夜闌人靜時,對著鏡頭吐露了多少的困惑不安,看來多麼疲憊沮喪,但當Leo的臉龐出現在畫面中時,你會跟著鬆一口氣,知道一切都會沒事的,因為,那小小的身軀,充滿生命力!即便是插著呼吸器、沉沉睡去時,他的呼吸聲因為呼吸器而音量放大,他的胸口起伏很明顯,小小的Leo,是用整個身體在呼吸!
這對年輕的父母,透過紀錄片的創作,和生命的困境對話,同時,也透過經驗分享,跟更多人連結,而不再感覺無助。看到他們為Leo架設的網站,四歲的他,除了喉嚨上的那個插管,看來就跟一般的小男孩沒有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