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虛擬不虛擬

(11-18-2013一恩)
十幾年前我剛接觸電腦,為了打15個中文字花了整整半小時,慢慢地,因為在聖脈的學習,打字的速度變得快多了。因為使用網路,整個世界變大了,相較以前沒有電腦的日子節省許多蒐尋資料和人際關係互動的時間。
美國目前的教育制度,多半已經進入虛擬化的世界,很多大學名校課程不只公開化,還有更多在網路上教學。聽說人類所謂的教育制度,起源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他們為了因應渡海征服外敵之故,需要訓練船上的工人懂得服從,也要讓他們甚麼都可以做,隨時有取代性,於是這樣大規模訓練慢慢演變成所謂的「學校雛型」,這是人類教育最基本的模組。

只是現代的教育方式,電腦的使用幾乎可以取代大部分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計算、整合,所以先進國家的教育制度早已進入所謂的虛擬時代。有位美國教育家甚至在印度偏壤地區設立了所謂的「牆上的洞」,也就是在幾處牆壁上挖洞,然後放進電腦以供當地貧困的孩子「探險」研究人員觀察的結果,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自行摸索,幾乎都能自學成功,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有主動學習的動機與精神,但其中成功最大的關鍵,在於研究人員事先安排的一位「線民」,是位年紀稍大些的女生,她主要的「工作」就是站在那些學習玩電腦的孩子後面,講一些鼓勵的話,諸如「你好厲害喔。」、「可以教教我嗎?」,因為有受到鼓勵和欣賞,這些印度的孩子成績幾乎都進步神速。
但有專家擔心教育一味虛擬化,會讓目前三個網路問題更嚴重:容易分心、成癮以及過度社交(如網路霸凌)…。但他們也強調虛擬化的世界已經慢慢進入人類的社會核心,面對虛擬化教育制度的問題,應該不再只是一味的防堵,而是要更積極提供學生更正向的素材、資源與學習方向,裝備好孩子進入虛擬世界的正向心理素質,身為父母的家長也有責任陪著孩子一起成長,陪著這些數位原住民,學習當數位的新移民,用最正向健康的態度融入未來的網路虛擬世界
學者提到很多實體的教育是虛擬教育無法取代的,譬如孩子面對演講的緊張,是他們學習面對壓力釋放的機會,同儕間的互動友誼,也是電腦上FB交流無法取代的,很多的肢體接觸和擁抱,都不是冷冰冰虛擬世界可以滿足人類精神上需求的,所以未來的虛擬教育將會以在家的電腦學習為主,而學校的教育反而變成是種「以自由和平等為內容的人倫與公民教育」,一種討論或檢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擔任輔導與協調者。
世界的潮流一直往前推移,如果只想訓練一批如維多利亞時代的渡海工人,在學校的集中式教育的確有其必要性,但目前網路早已取代大部分教材來源,很多社會形態、社交、利益、學習日新月異,網路世界無時差、無國界,非常實用且快速、經濟,當今最重要的,除了讓虛擬世界不要淪為人類作惡的工具外,最重要的,應該是回歸到實體親友關係的建立、榮耀與喜樂經驗的分享,回歸到善良人性的引導和呼喚,心想,或許生命教育是未來地球唯一能讓虛擬世界有實體溫度的教育體制吧。
小時候剛有電視,一時蔚為風潮,大人們擔心小孩不唸書,都跑去看電視了,不過,那是時代趨勢,只要有適當引導和規畫,電視的功能反而能幫助擴展教育體系,譬如空中大學以及更多的電視學節目,都能幫助學習條件教較弱勢的族群提升學習效益。
當今的電動遊戲「殘害」了不少孩童,那是因為劣幣受到獎勵,換成良幣受到獎勵,劣幣就不可能驅逐良幣。以電視節目來說,如果有優質的電視節目,誰會選擇劣質的?以食用油來說,如果有優質的、健康的食用油,誰會選擇對身體有害的?最怕的是只此一家,沒得選擇。
專家認為如果能把設計電動的精神移轉到教育這部分,將所謂個體完全投入某種活動的整體感的「心流理論」應用在學習,讓設計電動的技術和系統搬移到學習現場,兼顧專注力(concentration)、興趣(interest)與投入性(enjoyment),每個學習階段都將有著電動「破關」的樂趣和挑戰性及成就感,相信更能提升學習的興趣與成效,讓學習變成更吸引人,即使歷經多次失敗仍不放棄的學習遊戲。

近來社會開始風行智慧型手機,我一開始很排斥,總覺得那是造成現代低頭族的元凶,不應該附和社會的歪風,不過,前幾天「不得已」換了新手機後,發現它的功能幾乎不下於筆電,而且有許多意想不到的app延伸功能。我想到的不只是低頭族的健康問題,而是整個地球幾乎已經進入了虛擬世界的狀況,連我LKK都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猜想未來世界將會以數倍速度加快翻轉目前所有的社會現象,人類面臨從未經歷過的加速更新版。我只能默默地祈禱,讓每個人都懂得觀呼吸,懂得放鬆,儘管整個世界已極度虛擬化,但我們的心仍可全面觀照,安定而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