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人有什麼靈魂

(03-15-2013一三)

今晚看了一場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雨果1862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悲慘的世界》(Les Misérables)。
這是一部宗教作品,也是探討什麼是良心的電影,雖然從頭到尾都是對立、衝突與不懈的掙扎,但走出電影院,心裡面的感覺卻是:人身之所以難得,是因為人有靈魂啊!

偷一條麵包救濟外甥而坐牢19年的囚犯尚萬強Jean Valjean),出獄後被修道院暫時收留。當晚,他偷了修道院裡的銀器然後逃跑,隨後又被警察逮捕並帶回修道院讓神父指認。神父說:「銀器是送給尚萬強的,而他甚至忘記帶走更值錢的燭台」。
剛出獄的尚萬強對人性早已失去信心,當他感受到神父的慈悲,整個身心竟像是遭受到極大的撞擊般,逼得他不得不問自己:「我是一個有靈魂的人嗎?」事實上,類似的問句,亦不斷出現於劇中的每一個角色,即便是一路追捕尚萬強的兇狠巡官賈維爾Javert)也不例外。不同的是,賈維爾少了信仰的指引,對內心的衝突也無所適從,最後只能選擇投河自盡。
有人說,雨果之所以萌發寫《悲慘世界》的念頭,是因為他看見因偷麵包而被判死刑的一位男子被士兵押解走在街上,而當時正好有一位貴夫人坐著漆有家徽的馬車經過,囚犯抬頭注視著貴夫人,但貴夫人卻對囚犯視而不見。
也有人說,故事題材多取自雨果的真實經驗。芳婷珂賽特象徵底層被剝削的弱勢,特別是下層人民的深重苦難。巡官賈維爾代表司法打手,革命黨學生是抵抗復辟政權的正義新生代,而酒店老闆與酒客,與眾多巴黎市民一樣,寧願關門睡覺也不願挺身抗爭,代表的是醉生夢死的無感大眾…。感覺眼熟嗎?200年前雨果筆下的法國,竟和今天的台灣相距不遠。
看完電影的人們,喜歡口耳相傳:「看這部電影,別忘記多準備些面紙喔!」我想,邊看電影邊流眼淚其實不難,難的是離開電影院之後,能夠認得自己是主人而非奴才,能夠在自身所處的現實世界對別人的苦難有感。無論是小說、歌劇或電影,《悲慘世界》一直在幫觀眾找靈魂,試圖讓每一個人看到生命最乾淨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