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面對恐懼的勇氣

(04-10-2012 亭伶)
 
今天下午上電影課,因為上週放春假補課的關係,從下午兩點上到晚上七點,同時段下午有新書發表會,像一場畢業典禮,雖然想去,但我還是選擇去上課。發表會上有台新銀行、出版社和受訪者出席,應該很OK。每件事、每個時刻都是唯一,選擇之後就交出去,相信因緣,就可以放下了。
今天討論的電影是導演希區考克在1940年拍攝的《海外特派員》,描述一家美國報社派遣記者到英國採訪歐戰何時開打的新聞,這位記者對真相鍥而不捨的追蹤,揭發了邪惡組織(暗喻納粹)綁架和平組織大老的陰謀。
很驚人的是,拍攝時二次大戰尚未正式開打,但是希區考克直接在影片中就發佈歐洲開戰的消息,並且在片尾設計了一架從英國飛往美國的飛機被擊落的情節。對於世界大戰開打無可避免,且美國勢必捲入這場戰事,導演展現了大膽而明晰的洞見,來自於他對於納粹本質的了解。
老師說明了時代背景,當時歐洲的情勢,姑息主義很濃厚。英德開戰時,英國還有一半以上的人不相信德國會發起戰爭,而美國也一直抱持觀望的態度,但希區考克看得很清楚,直接用影片表達了他的立場。
希區考克的影片中,經常出現的兩個主題是人的理性在瘋狂邪惡之前的無能,以及外表優雅、迷人的壞蛋形象,其實都暗指著納粹。他的影片中經常出現的情節,也就是日後「雙重追逐」類型電影的始祖,主角往往都是無辜的好人,因為被冤枉而遭到警方追捕,他必須憑著己力找出真兇,說服看不清事實的群眾以及怠於追查真相的警方,為自己脫罪。
在逃亡與追查的過程中,往往會遇上聰慧主動的女主角,憑著女性的直覺願意相信男主角而協助追查真相,兩人一起揭發與對抗陰謀勢力,真相大白時也建立了最浪漫的愛情;電影拍得好看又有深意。
像師說的,相信是一個火苗,先找到一個同心同事的人,然後就有了力量去翻轉邪惡。然後也看到為什麼警方與一般人很難相信主角,我想是因為懶惰與成見,人很容易相信眼前所見,以及認同社會的身份、地位,要放下成見、承認可能看錯了,讓新的洞見進來,內心必須要非常開放不傲慢。而追查真相是要費力的,立場跟別人不一樣時,要挺身捍衛,必要時可能得跟鄰居、社會、組織立場相反,而知道真相後還可能會送命。面對真相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其實得面對很大的恐懼與壓力,需要非凡的勇氣。
雖然已經是70年前的電影,看到電影中英德宣戰的場面還是很震撼,收到的是該挺身時就該挺身,退縮、妥協是無效的。片中記者對於真相的執著,就是一種如實,不失真的信念,一直守護這條中心線,釐清真相,才能讓複雜變簡單,邪惡無所覆藏。
今天對希區考克這位導演有更深入的了解,這也是他迷人豐富的地方,作品可以從政治、社會、心理、文化、性別等各層面來去探討。他廣為人知的是緊張大師,很會拍驚悚片,但是他的片子在談的都是人的恐懼,有時存在於人的心理,有的則是外在的壓力,希區考克對於所有黑暗面從來不害怕去談,不隱藏也不說教,就是通通拍出來,我收到這裡面有種涵容接納的智慧,在面對這樣一個大師心靈時,感覺生命也注入了一股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