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橫膈肌乘載著心

 (12-11-2011一心)

(數字1是心臟;數字4是橫隔肌)

今天下午,先對肌肉的運動原理有了基礎的認識,然後,開始探討呼吸的解剖學機制。
以往,在教仰臥的、比較溫和的修復姿勢時,總會告訴學生,自然的呼吸本身,就是在按摩心臟了,因為,包覆心臟的心包膜,與呼吸的主要肌肉、橫膈肌,緊密相連,吸氣時,橫隔肌往下收縮,心臟就會跟著被往下拉,呼氣時,橫隔肌往上放鬆,心臟就會跟著被往上提。
從這些允許橫膈肌放鬆的姿勢裡,學生們總是很快地進入自然的呼吸,而且,只要沒有睡著的話,注意力都會變得很細膩,可以覺察到體內各種動態:心跳,液體或氣體的流動,消化道的運作,甚至聽到體內的聲音。 
今天,再度看到了這張從上往下俯瞰橫隔肌的圖片(中間三個洞分別是食道3,主動脈4和腔靜脈9)。
 心臟,就像坐落在橫膈肌上的一顆紅紅的球。
此刻的體會更深了,呼吸,真的是「打從心底的呼吸」啊,呼吸,真的是「進入心的門戶」啊,心,真的「安住在呼吸上」啊,以上論述,都有了解剖學的佐證。
那就是為什麼著名的瑜珈宗師「奎師那瑪恰亞」(Śrī Krishnamacharya)會說,讓心臟停止跳動,不過就是一種極為進階的調息法。
閉上眼體會,一呼一吸裡,「橫膈肌乘載著心」,一同起伏,橫膈肌的呼吸,就是粗糙身體進入細膩心緒的門戶啊,在此,身心不再是二分法,而是同一光譜上,由粗到細的不同顆粒層次。
在師資訓練期間,Stephen鼓勵大家至少有一堂體位法,不要在瑜珈墊上練習,而是在一旁觀察。
下午,Flora跟我分享她的觀察說,她看到一位同學動作總是做到極限,好像對自己很嚴厲。回答她:「我們是要透過觀察,向每一個人學習的,而不是透過觀察去把人分類或貼標籤喔。因為,我們能夠看到的極為有限,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對方的內在體驗,不是嗎?」她點點頭。「所以,看到的時候,就要提醒自己,我看不到的部分,其實更多。與其說對自己很嚴厲,不如說很努力在嚐試打開一個未知的身心;況且,一個人的狀態,時時刻刻在改變啊,今天看到的她跟下一刻的她不同,所以,重要的是,我們在觀察中學到了什麼,我們從此時此刻的體驗中,學到了什麼。」
記得師在今年夏禪開示:「我們練習的不是觀呼吸,我們練習的是入呼吸之流。入流,就是沒有誰在呼吸,是入天地之流,每一個呼吸都是入天地之流。天地不呼吸,你是不可能呼吸的,是因天地的流動在呼吸,天地不流動就沒有空氣可以讓你呼吸。」
透過呼吸看到,我之所以還活著,還在呼吸,是因為天地的流動。這樣的看到,讓我無比的謙卑與感激。
今天早晨和晚上梵唱的結尾,我們都加上svāhā(薩婆訶)這個字,並作出至純至性供養的手勢,很清楚地將自己、將今日所有的練習,迴向天地,正因為,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禮物,也是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