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ADHD可能不存在

(06-09-2014 一心)
讀到時代雜誌行為神經學專家理查.索爾 (Richard Saul)的文章,談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藥物濫用問題,才知道,原來很多大學生以及成年人,都依靠這種俗稱smart drug的刺激性藥物,來增強學業或工作表現,因為,這些藥物在短時間內可以提升認知力、記憶力、智力、動力、注意力和專注力。然而,根據最新研究,這種短時間內的支撐,反而會影響腦部可塑性,並且阻礙長遠計畫、在不同任務之間轉換、靈活調度的能力。
比如說,據統計,上個月就有130萬美國青少年使用(未經處方箋)的Methylphenidate(派醋甲酯,或者稱利他能專思達),此藥物的用意雖然是為了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長期使用卻會傷害腦神經活動、記憶力、以及複雜的學習能力,而帶來反效果

另一個用來處理嗜睡症的藥物Proviigil,可以增強記憶力,於是,被濫用來增強心智能力,尤其是在處理數字方面。但長期使用,同樣會帶來反效果。
執業50年的美國芝加哥臨床醫生理查.索爾 (Richard Saul)剛出版了《ADHD並不存在》一書,指出,所謂ADHD的症狀,其實都是其他身心問題所造成的結果,比如說:睡眠失調、視力或聽力問題、藥物或酒精濫用、缺鐵、過敏、憂鬱症、強迫症、或是類似識字困難的學習障礙等等。以上病症都會造成所謂的ADHD的症狀,每一種疾病都需要不同方式去治療,一旦被貼上了ADHD的標籤,問題的源頭就被忽略了,而治療ADHD的刺激性藥物,更是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
索爾博士說,過去10年來,越來越多的病人會來到他們診間,宣稱自己無法在學校或工作場合集中注意力,自行宣判得了ADHD。然而,看一下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包括組織力不佳、常掉東掉西、健忘、容易分心、無法注意細節,如果按照這樣子的主觀條件認定,他認為,美國全國人口都有可能被診斷為ADHD
有人或許會質疑,既然,藥物刺激對很多人有幫助,有何不可?索爾博士指出,除了藥物本身的風險,如剝奪睡眠、壓抑胃口、上癮和產生幻覺之外,更大的問題是,一,刺激性藥物本身會需要越來越大的劑量,才會持續有效果,二,很多被忽略的副作用,如上,更多的焦慮、抑鬱、沮喪,胃口不佳導致過度減重,甚至可能導致自殺。三,因為症狀暫時被壓抑,而隱藏了真正需要處理的問題源頭,反而讓病情更加惡化
他歸結,通常,有兩種人會被診斷,第一種是,分心和過動程度一般人只要太無聊、睡眠不足、作息異常都會有的,第二種則是,分心或過動程度嚴重,顯示有其他身心疾病必須要處理。
對於第一種病人,他會鼓勵他們好好吃、好好睡、規律運動、下午以後少喝咖啡、管控手機使用頻率,以及,最重要的是,找到生命的熱情。對於第二種人,他則會仔細地評估、找到問題源頭,依照他的經驗,只要找到並處理了源頭,ADHD的症狀就會隨之消失。

我回想一下,自從有了臉書、Line、以及智慧型手機,自己也越來越難專心做一件事情了,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去限制社交媒體的使用時段,很容易就掉入一種隨時隨地在吸收資訊的消化不良,以及害怕與世界失聯的焦慮。面對科技發展和生活型態的快速變化,我們需要的,不是用藥物來壓抑消化不良和焦慮的症狀,而是去面對我們內心最終的渴望:想要與世間有最真最善最美的連結,活出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