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一期一會的肝膽照人

(10-30-2012 一恩)

「佈薩」(相互照見)的先決條件是要發大心,有至誠懇切的熱誠與嚮往,以及有想要跨越的遮障礙著(痛點)!如沒有求法熱誠,而希望別人講自己的缺點,就像躺下來要人給智慧或健康一樣,那是沒有用的,一定要讓內在的東西出來。
學法就是希望有接近理想的社會,有嚮往的人格與智慧,所以不能用師的憧憬來校正,就像不清楚自己的吝嗇是種痛點,別人如何校正?所以佈薩一定要自願自發。古人求法說:「我心不安…。」大師回答:「將心拿來…。」意思是他已用盡全力,也願意放棄一切,何以仍不心安,爰此聽聞大師開示,當下才會有一種晴天霹靂的醒悟。
寫日記就是在看自己的身口意模式,看到內外身的交界,因為光注意內身只是清明落葉吐春芽,甚至常自謙說自己鈍根也可能是種逃避!謙虛,就是要用心、儆醒,看到自己重複行為的迴圈。
在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印象,有可能是怕對方對自己有成見(面對一些尚未對自己有成見的人),但面對熟人或兄弟姊妹就不會在乎了,這無關男女,無關荷爾蒙作用。想要去除惰性,但又希望能享受惰性的美感與瀟灑,其實是代表那並不是自己最在意的痛點,要佈薩必須是自己願意克服那樣的缺點,別人才能有所建議。

孩子行為稍有偏失,我們要用鼓勵的方式而非強迫他去道歉,鼓勵是非功利性的,這樣的價值在於讓孩子往後更有心量去接受自己的錯誤,跟華人社會的禮儀文化無關;孩子辯解說自己已道過歉只是種自我防衛,先給孩子空間,不急於這回就做到,鼓勵他面對自己的疏忽,不再造成對別人的冒犯或傷害,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華人社會常會對小孩有過多的保護和支援,但如此方式反而愛之適以害之;父母愛孩子的目的無非在幫助孩子有「愛心」、「心量」與「自信」,更懂得照顧自己和別人;孩子個性成熟穩定,就會更懂得跟自己相處。父母與子女是否夠親,關係是否夠好,那都是不能用「要」的,那是自然的因緣!
如因擔心孩子在台灣接受教育而選擇移民,不是究竟之道,真正的修行,是處處是淨土。華人教育最大的問題是讓孩子不會思考,大人也是,毫無人文可言,處處充滿焦慮,只知道有奶就是娘,把愛黨當愛國的黨國體制,注定會貪腐不負責任。人民沒有平等受用公共資源,沒有公平的參政權利,「平民」將永遠視權勢貴族為統治階級,面對高等公務員的歧視。
華人社會都以家庭為單位,一百年前的華人常為了家族而聯婚,那樣的婚姻制度只講求門第,所以常被家人的關係綁得緊緊的,沒有朋友,沒有自由!反觀現代人的婚姻形態因為教育普及與接觸職場的關係已有很大的改變。前陣子有六萬多人上街的性權平等遊行,慢慢地可以看到以後的家庭模式會有所改變,願意當終生伴侶的皆可自組家庭。民法不能規定婚姻生活,應由當事者自訂契約(也有解約的自由),「誠信」才是人類基本的價值,面對法律的態度是尊重和支持,性關係不是兩人(或多人共組的家庭)結合的必要條件。
所謂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其中「父母」指的是社會文化的嚴重框架與影響力,未來家庭與婚姻的定義,是對傳統框架下形態的解構,但如違反誠信,會流於放任,所以要呼喚每個人做自己的最真、最善與最美,從自己開始,從每一個最清淨、自然的身口意模式開始,才能迴向世間最理想、最單純的美麗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