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韻雅提出聖脈的教學,是否可以有統一的教材和系統,一湛也有提出,下一期課程,是否回到阿含聖典的解脫心法,比較有次第?
記得師有說過,過去,講阿含,講傳統佛教經典,其實有很多的遷就,跟自己真正想講的法,仍有距離。這幾年,放棄傳統佛教的那一套,嘗試用更現代、更不包裝的語言,才貼近自己真正想要傳的、原汁原味的法。
記得自己剛進聖脈時,也很受傳統佛教的語彙和次第所吸引,甚至,進聖脈前,還上了兩期梵文課,研讀金剛經。總感覺,那艱澀的語言很有深度。師的比喻很好玩,《金剛經》、《心經》這些傳統經典很像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古典音樂,現代人對音樂的需求,遠遠超出古典音樂能給的救贖,也許還有不少人學法的態度是流行音樂的粉絲型,把《金剛經》、《心經》當成天王偶像般崇拜,先入為主地投入好多感情。
以前學瑜珈體位法,呼吸法,哲學,還是脈輪系統,書籍上大多提供了清楚的經典架構和次第,像是玩電動過關斬將,隱約約知道自己破到哪一關,還有幾關,比較容易有成就感,比較容易滿足方向感,也才可以衡量自己修行的進度。但師說這些都是虛幻不實的。
來到聖脈,師的教學語彙總是在改變,一再打破自己對於系統、次第的抓取。師說,不要小看定課,在定課裡面,就可以有令人驚艷的開悟體驗,師心儀的是臨濟禪的風格,一句話,就可以帶來深刻的震撼,就可以完全翻轉看世界的角度。
可是,在還沒有佛菩薩的功力之前,我們該怎麼辦呢?既有的教材──那本看起來很完整的阿含聖典的解脫心法,師卻說,那本來就只是參考書而已。
曾經問師,如果現在不認同傳統佛教那一套了,那為什麼不把網站上舊的開示拿掉?師說,就是要讓這一切呈現,才有比較和競爭。如果,大家都還是喜歡傳統的語彙,就代表師現在所傳達的,還不夠清楚,大家還不夠受用。
聖脈走的是開創性的路,需要每一個弟子,透過自己的體悟來詮釋,師的教導,其實是一個回饋系統,取決於我們是否受用,受用多少,在何處受用。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在形塑這條聖脈之路,都在用個人的修行,來累積聖脈的教材。
當然,聖脈還是有系統的,師曾經提過很多次,道法自然(啟動自然法)的兩大支柱,是四無量心和五禪支,再由吸拉呼推浸潤其中。
四無量心
用吸拉呼推與時推移「吸悲呼慈、吸捨呼喜」
四無量心,也是四諦:
苦(捨)、集(悲)、道(喜)、滅(慈)
八正道,就是身口意清淨
最真最自然,出入無礙
|
五禪支
用吸拉呼推與天地準「有尋有伺」、
導向「一心尋伺」
上座下座打成一片
上座:四念住
下座:四無量心
|
至於,從哪一個角度切入,因個人根器而異,兩個系統是互通融匯的,不論從何處切入,一定都會串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