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下課,跟三班比較相印的學生,直接問他們「你們一定聽過228,有沒有什麼感受?」學生搖頭「沒啥感覺」,只知道那一天有放假,因為從小在家裡就不會談論這個話題。似乎學生說的是真實的感受,如果現在是20出頭的孩子,從小沒人會主動觸擊此話題,那一天的放假真的對年輕人來說只是賺到一天的假期而已,對他們來說是不會有興趣的。
心裡涼了一半,怎麼說他們才想聽?他們才有興趣?是不是不要直接從「228的字眼」切入?跟他們談到「油價飆漲」他們滿腦子的憤怒與不平;跟他們談「民生物資、學雜費提升、房屋租金攀升」他們很有感觸;跟他們談「威權」他們會有感覺,因為不喜歡被大人、學校用不對等的立場侷限了視野;跟他們談如果用自己的力量,他們最希望做什麼,學校、政府能夠聽到?
他們說:「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極權政府,東管西管,管一大堆,被評鑑制度管束,在學校所學,出了校門,很多都用不上,人際關係是真正要學習的,在學校都不被談論,不懂如何尊重,如何談兩性關係,如何分手,如何表達愛,如何談拒絕的藝術,甚至與親人都不會溝通,在學校,有著不合理的規定,都用表決方式犧牲弱勢一方的想法,害怕跟人對立,要上網完成填寫評鑑表才能上網選課的機制,相當不合理,校方好押霸,如果學校真的要管,應該好好管管老師才對…」。
哇!年輕人說出內心話,他們有感的是他們的基本權益想要被尊重而已,他們有感教授們享受福利卻不認真盡責,這跟政府官員每年都享有不錯的福利,沒有站在跟人民的立場共甘苦,他們感受到在學校沒有吸收到東西,卻要繳交學費,(好比人民繳稅),政府很多的爛或錯誤的政策,卻要全民買單,這些他們很有感。
看到的是,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的心肝寶貝,也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為何我們的孩子對學校滿懷疑惑,人與人的信任度極低,談到民生問題才有感,是不是我們用些善巧導入「尊重」,從尊重導入「教育」,導入「人權」,每週都為他們說一個跟人權有關的故事,為每一個學生找到最合適的學習方法和教材,「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後開的花和最早開的花一樣美麗」,所有孩子都有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進度學習。所有的「創意」、「美學」、「愛與關懷」的能力都聚足,才是未來人才勝出的最大關鍵!而這些能力,可以從藝術欣賞中被激發培養,更可以從生命教育的紮根實質被萃煉出來。
每個人都不喜歡自己的人權被剝奪,大都希望可以獲得尊重,就像一朵花一樣,一朵花的生命,其實跟人類的生活一樣,需要被灌溉、需要被調養,它不單只是「美」的展示,而是一切感情、思想等心靈活動的具體化展現,也可以是一種對社會的關懷、對現實的批判,是表達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
發現真正需要重建的不是政府發給人民消費卷(變相的退稅),不是評鑑制度,而受苦的人要的也不是食物,最迫切的其實是──人民需要被公僕尊重、需要人權罷了!
人跟人的關係「因為可以傳遞了愛、關懷和溫暖,而身體會感應也會自然記憶這種感覺,能夠貫穿身體和心靈層次,形成情感。透過生命的關懷,傳達內心幽微的思緒與情感,找到身心平衡的狀態,懂得欣賞,懂的飲水思源,懂得感恩,懂的同理心。
「一個有擔當的公民,什麼都去觸,心量打開,才會是一個完整的人。」身為一位藝術工作者,藝術可以是興趣,可以是一輩子投入的事情,但是絕對要去思考「藝術能夠與社會發生怎樣的關係」,若說用音樂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提供了一個管道給處在弱勢底層、受到創傷的人,透過與生俱來就擁有的知覺,為自我發聲或檢視自我生命經驗,真的非常重要。
每週說一個「故事」,讓說故事在課堂中變成是一種生命滋養,關心社會公義,關懷生命就從自身開始。練習說故事,說出讓人有感的人權小品,培養為人權而說,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