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2011一心)
很巧地,最近兩次約好要電話聯絡,都陰錯陽差地沒有發生。前天晚上,就接到他好連續幾封的電子郵件,這是一個久久會發生一次的模式,他有點像個小孩子在鬧情緒,說不是針對我的,但覺得很生氣,很孤單,沒有人可以傾聽,彷彿全世界都離棄了他。
比較會處理這樣的事情了。
主動打給他,先說些幽默的話,讓氣氛輕鬆流動,再進入主題。其實他自己知道,把路邊那隻貓態度的轉變,看成是全世界要孤立他的共謀計畫之一,是件很荒謬的事,所以,他也笑了。
他明明知道,是自己取角錯了,才會陷入情緒危機,但,為何就是無法正面取角?
我:「你好像把人與人之間的愛,看成一種銀行戶頭,很努力地想要收支平衡。」
他:「嗯,好像是這樣…」
我:「這樣想的時候,注意力都侷限在個人戶頭收入多少和支出多少,卻忘記了,愛,一直都有,一直都在啊。」
他:「我出生時,或甚至還在母親肚子裡時,就感覺到,她對我有很高的期待,所以,我覺得她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長大以後,就算我理智上相信無條件的愛,但我的身體,我的感受,我內在深層的意識,就是不相信無條件、無所求的愛。所以,我很想要,又吝於給,愛的戶頭,怎麼都填不滿。」
提醒他,這不是單一個案,而是整個時代、社會背景造成的,可能,很多像他一樣的華人,都有類似的、要承受來自家庭的沉重期許的成長經驗,這無關他是誰,不是針對他個人的(impersonal)。
當眼光從自身擴展出去,看到了整個歷史脈絡之時,突然,他對自己處境的不平與抱怨,就少了許多。說到這,我想起了客籍作家李喬說的:「歷史就像我們的背影,人走到哪裡都有影子,我們回頭就會看自己的影子。要不要回頭,就看你自己,但是人一定有影子,人、族群、國家都有影子。」很感恩這些日子來,在師的引導下重新認識台灣歷史,才沒有繼續受過去的影子束縛而不自知。
話說回來,「無條件無所求的愛」很美,但不能只限於抽象概念的探討啊,必須要能夠落實。
問:「最近的生活作息如何?有沒有打坐啊?」
他:「妳的口吻好像父母親。」
我:「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家。應該要用科學家的態度,好奇又謹慎地觀察自己鬧情緒的週期模式。」
他其實心裡有數:「最近,翻譯工作繁重,作息大亂,沒有打坐。」
我:「既然知道翻譯工作會有三個月大忙一次的週期,何不提早計畫?管理好生活,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最近,終於把「主權」和「主動」的關係搞清楚了,一個有個人主權觀念的人,會希望在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都為自己的身、口、意負全責,自然而然,會願意主動帶路,主動分享,也會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