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航向本心的勇者之旅

(08-15-2012 一心)

「學佛」,多麼驚天動地的字眼!
小時候有人告訴我,每個人都是天上的星星下凡,這個說法深深烙印在心底,我一直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很獨特的天命。
只不過,三十幾年過去了,我不太確定我是不是那麼獨特,我常覺得自己在超級巨星和跑龍套的心態間擺盪,自負與自卑交雜之下,嫉妒、愛比較、用力吸引他人目光、感覺懷才不遇等等症狀,經常性出現。
32歲那年,開始跟師學法,至今還未滿三年,就已經接收到一個很大的禮物:我發現,我再也不會看不起自己,也不會看不起別人了。
師說:「學佛,是多麼驚天動地的字眼!妳得從一開始就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我恍然大悟,「學佛」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是天上的星星下凡」!

佛陀的本懷
師對佛法情有獨鍾,但是,師總是強調,佛法不等於「佛教」,釋迦牟尼佛不是「佛教的」,任何的本位觀點,都是一種窄化,這些智慧是世界的、人類的共同財產,只屬於是「懂得的人」,只有「懂得的人」能受用,不需要宗教的外衣。
佛陀的本懷,就是指引人們去認得生命的源頭,可稱之為上帝、阿拉、如來,或是《心經》裡指點的那顆「不增不減的心」。
英國佛法學者Stephen Batchelor曾說過,如果去研究喬達摩當時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沒有任何可以被稱為「宗教」的行為,沒有儀式、祭典、神壇、香,喬達摩和他的學生,只是一群以信念與熱情尋求人類苦難解決之道的男人和女人,很類似在迦利利的耶穌和漁夫們。
佛陀雖說「這不是我,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並不是否定或厭棄「自我」,反而將自我視為一個待實現的計畫,一片潛力無窮的沃土,一根對準圓心的箭,一塊可雕琢的原木。(“Confession of a Buddhist Atheist”)
師說:若佛陀兩千五百年前提出的「無我」,無法與約翰·斯圖爾特·穆勒1859年提出的「個人主權」對話,或許就代表了,佛法對世界沒有用,就算它沒有被時代自然地淘汰,我們也要積極地去淘汰它。
緣此,若佛法不能回應現代人在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職場、親子、兩性關係中所面臨的挑戰,就要被積極淘汰!
身為這一代的皈依弟子,有兩個很迫切也很具體的計畫,一,就是時時刻刻把法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論大小事,不論什麼領域。二,隨時隨地去觀察,我們週遭的社會到底需要什麼?如何能夠受用法?
我很開心,在師的座下所學到的,不是那種不問世事的法門,而是深深地投入生命的現實,願意去正視醜陋,接納疼痛,直抵問題核心。願意深深地愛與被愛,體驗每一次「黏著」與「放手」之間的張力,在疼愛裡不捨,在不捨裡成全。
於是,生命,是航向本心的勇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