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當了21年的「乖寶貝」

(01-05-2015渼娟)
今天與幾位學生一起爬山,問他們:「想像力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可以訓練的呢」?
第一位學生說:「想像力是一種天份」。
第二位說:「想像力跟父母及家庭教育有關,但環境也會影響」。
第三位則說:「想像力可培養,引導的人很重要」。
我再問:「那你們認為『乖孩子』較有想像力,還是『活潑愛搗蛋的孩子』,哪個較多呢」?
第一位是:「乖孩子是一種特質,想像力也是一種特質,兩種不衝突」。
第二位:「應該是活潑愛搗蛋的孩子,較明顯充滿想像力吧」!
第三位:「要乖喲~」「要乖乖聽話,爸爸才喜歡你~」「你再乖一點,認真念書,媽媽就幫你換新手機,好不好~」

此位學生自認她是被教得很乖,沒有想像力的人,連大學選讀科系,都是父母決定的(很丟臉)
回想孩提時的我,母親也經常對我說:「乖孩子,大人才會喜歡」。老師也說:「當一位乖學生,是做學生的本分」。
大人用「乖」來訓練孩子要「順服」、「不要有太多意見」、「要尊重大人的想法」。用「乖」當成被審判的標準,只要展現「乖」,這個弱小無助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大人們的愛,也可以得到更多的獎勵。
天啊,我們的大人是這樣習慣性地為了怕麻煩,為了省去衝突,不斷霸凌「只要順從」,才能給愛,才符合社會的標準,這是多麼劣質的價值觀。
有些孩子,為了要配合這種制度,天性聰穎,游刃有餘的在這個制度裡面生活;但有些孩子在經驗裡面學「乖」了,知道要如何製造「乖」,才有辦法得到戰利品;當然也有,永遠都無法「配合」的小孩,始終無法進入「乖乖園」,就會被貼標籤,一路走來跌跌撞撞。
教學時經常設計創意遊戲,為了讓學生,能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想法,與表達內心的情感,形式不拘,沒有標準答案,也不用擔心答案會跟別人一樣,邀請大家體現一下「做自己」,脫掉外衣,看看卸妝後的自己,看看把框架拿掉,會怎麼樣?結果,多數都是「太乖了」,沒能有驚人之舉。

一位學生說,其實她並不喜歡護理,但父母親認為,學護理不會失業,她真正喜歡的是畫畫,很愛畫插畫,曾經想考應用美術系,但家人反對,現在的生活就是到醫院實習、跟診、打報告,很拘謹的活,但沒有自己的樂趣,看她很不開心。她和父母提出,若考上護理師,她要轉跨領域了,她強烈表達,也算是條件交換,父母親只好接受。
此生很勇敢,當了21年的「乖寶貝」,她認為,夠了。(我心想很久ㄟ,但不敢說)。儘管大學生有自己的夢想,但需要被允許,才可以朝自己的夢想發揮,這位學生就是個例子。
把夢想視為是自己的事,為何要跟別人爭取才能得來,能開心的想像,就像在白紙上,恣意的彩繪,多單純,多美麗,不是嗎?多少孩子,小時被養成在「框框」裡畫畫,老師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結果,都被框住了,什麼也畫不出來了呀!索性不畫了,就讓魔住進內心底,悲啊!

通常被同一套社會模組教育,要符合「乖」的區塊,就是良民,反則,就自然的被歸類為不符合潮流的異端,甚至成為社會的負擔,或成為家庭對外無法啟齒的恥辱。許多父母,可能無法理解,這天經地義的社會準則,怎麼會有人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