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小時候是阿媽照顧的,進入青少年階段,才和母親生活在一起。17歲那年,她懷孕了,要搬出去住,媽媽說:「當妳踏出我的家門時,妳已經學到了判斷是非的能力,所做所為就按照妳的良知,不要讓任何人動搖妳。…也記得,我永遠歡迎妳回家。」
於是,每當她被挫折擊垮,她就會回家,母親從不會用「是我讓妳回來」的那種態度,母親只會說:「喔~我的寶貝回來了,讓我來煮妳愛吃的…。」22歲的某一天,她拜訪完母親,正要離開,母親突然說:「等一下,寶貝,妳知道嗎?我覺得妳是我所認識的最傑出的女性,妳是瑪莉·貝舒(Mary McLeod Bethune)、愛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之輩。」然後母親說:「來,給我親一下。」
與母親道別後,她搭上了有軌電車,午後的陽光,灑在電車的木頭座椅上,那一刻,成為記憶中的永恆,當下,她感覺自己的生命被母親的愛釋放。
多年後,母親生病,醫生說只有三週可活,她飛去舊金山問母親要不要搬來北卡羅納州跟她住,母親說好,搬來以後,她活了一年半。就在裝上呼吸器、與癌症對抗的最後階段時,她突然想起,母親曾經在生命中釋放了她,她希望自己也能夠釋放母親。
於是她對母親說:「我知道,有些人會需要得到某種形式的允許,才能夠離開。就我的理解,妳已經完成了上帝要妳來此的使命,妳是個勤奮工作的人,妳是個極佳的愛人,對孩童的我們來說,妳或許是個差勁的媽媽,但是,對青少年時期的我們來說,妳是個很讚的媽媽。如果妳需要允許才能離開,我讓妳自由。」
那晚回家後,她都已經穿上睡衣了,但突然聽到一個聲音說,快回去。當她回到醫院時,護士小姐說,母親剛剛離開。「那就是愛,愛讓人自由」。
兩種文化對於親子之情的詮釋,對比之強烈,令人心痛。
想到三昧智的箴言:「沒有愛就是地獄,沒有自由就是奴隸。」「犧牲自己,成全別人聽起來好像很偉大,但只要不是為了彼此的自由,其實犧牲的僅只是自己的慾望,成全的還是別人的慾望。」
沒有自由的愛,是一種玉石俱焚的恐怖主義,好像在威脅說:「我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所以,妳也別想有!」為什麼不能放手,給彼此祝福、讓彼此自由?
Love liberates. 她說:“Love liberates. It doesn’t just hold —
that’s ego. Love liberates. It doesn’t b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