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無住生心的籟

(2014-8-14站長)
我們有十天的密集進修,這十天,認真的鍛鍊我們的尋伺---五禪支,用最清醒、放鬆的身心,去體會我們身心的最自然、最流動、和最真。
宗教的意思是對準天地,對準人性最美的質性,最美的質地,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天高、地厚」,像天那樣的高度,像地那樣的厚度、寬度。這樣的一種志氣,在佛教裏面稱為發菩提心。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的籟,「天籟不喧,地籟無窮,人籟萬千」的那個籟。
空不是沒有,所以後來的大乘佛教稱為真空妙有,「真空」就是應無所住,「妙有」就是而生其心。道理講得很順,叫做「理」,要落實在現實叫做「事」,理跟事要完全的融會貫通,叫「理事一如」。這個理論與現實要融會貫通,不可能是在山上修,不可能是離群而索居,它是要回到菜市場的,回到現實的喧囂裏面,回到人間種種的衝突、困頓裏面。
菩提心要怎麼樣的展現在我們的親子關係裏面?怎麼樣展現在一家公司工廠的經營關係裏面?怎樣展現在學校的師生關係裏面?怎樣展現在國與國、政權與政權的關係裏面?怎麼樣展現在一個國家的憲法、制度裏面?

傳統的佛教修行人很容易把修行當作成不管人間事,那個「不管」,就是他沒有能力、沒有那個能量去處理,他也不知道怎麼運用這個菩提心,換句話說,他沒有辦法在政治、經濟、軍事、乃至社會治安上,展現應無所住,沒有辦法在現實上展現空籟,我們稱之為「玩空」,他在玩,在遊戲,他不是來真的。
真正的佛法,要在現實人間種種利益衝突的對立裏面,找到真愛與自由。你怎麼展現應無所住的慈悲喜捨?真正的佛法,不但可以面對生老病死、愛別離、怨僧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它還可以面對世間的種種衝突、戰爭,這就是菩提心的智慧。
如果我們所學的佛法,沒有辦法用在人世間的衝突,我們就眼睜睜的看著人類墮入阿修羅道、餓鬼道....,好像我們看到阿拉伯世界,看到阿富汗、看到巴基斯坦、看到敘利亞、看到巴勒斯坦跟以色列之間不斷的衝突,看到伊朗、看到土耳其在阿拉伯世界爭霸,天主教教宗或慈濟上人能說什麼吧?一點也不能。這就是我們今天宗教的框限,它的限制就是這麼大。
所以,修行,如果你的心沒有那樣的高度、沒有地那樣的寬度厚度,那就不是修行;如果你面對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沒有天的高度、沒有地的厚度,那也不叫修行;如果你面對自己的病苦,沒有天的高度、沒有地的厚度,那也不叫修行。
修行就是這樣子,應無所住,在完全的空寂裏面,用最平等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完全的接受,完全的推拿,因為我們相信,心最大,菩提心最靈,發菩提心就是這樣的,毫無勉強的志氣比天高,毫無勉強的願力恢宏,這是一種信,我們稱之為「信根」,稱之為信的力道,因為這樣的信,它才有可能精進,它才有可能正知正念,才有可能鍛鍊定力,才有可能有慈悲的智慧。
永遠把世間的苦難跟自己的困難放在一起,才不會過度的渲染誇大自己的苦難,失去了一個平等喜樂的態度。
禪修講的是最基本的呼吸、姿勢、走路、行住坐臥、正知正念,在每一個細節裏面,都沒有離開心的天高地厚,沒有離開世間的苦難。

願意面對世間的苦難,就會逼自己「無我」,逼自己入境界之流,跟世間的苦難沒有對立,沒有害怕,沒有恐懼,沒有顛倒夢想,就是很單純的用心的高度,用心的廣度,很輕鬆的呼吸、推拿,很輕鬆的喜樂心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