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兩種外地人在台灣

(2013-10-28 季菁)
今天在原視看到對清泉部落丁松青神父的報導,他是美國人,來台灣三十多年,剛開始要忍受沒水沒電,還要騎三小時的車,才能下山添購物資的不便。但他對山上的泰雅人充滿了熱情,為他們成立幼稚園、活動中心,以他賣彩繪玻璃的錢來支撐開銷。
丁松青Barry Martinson)是美國加州人,光啟社丁松筠神父是他哥哥,18歲高中畢業加入耶穌會,原本最想到南美洲傳教,因為哥哥寄回來的一張蘭嶼原住民照片,讓他決定跟隨哥哥的腳步,來到台灣傳教。
他曾說,天主教來到一個地方,就會分享住民生活,同甘共苦,並融入這個地方的文化,以這個地方的文化來榮耀主。在他所主持的清泉教堂裡,除了裝飾他和一位蘭嶼人所製作的彩繪玻璃外,還繪了泰雅族人的生活圖像。中間的耶穌像背後襯的是泰雅的織布,地上漆的是泰雅紋飾,裡頭擺了族人的雕刻。外頭的藍球場則是神父用馬賽克花15年時間貼成的壁畫,據說是依三毛所建議做的。

神父還應邀去學校教英文和美術,他說國語字正腔圓,經他教過的小朋友都會喜歡到教堂看看書,畫個畫,或找神父玩。
丁松青一生都獻給了清泉部落,對於愛,他說:「無條件的付出,愛只會成長」(Love only grows when you give it away and ask nothing for return)。

反觀二女兒小學時的老師,當年他父親在東北,就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他恨死日本人了,所以他不會去日本玩。這種國仇家恨我可以理解,但我不明白,當初他們這些人撤退到台灣,憑著唸過幾天書,就可以當小學老師。來台灣幾十年了,不要說台語,連要教課用的國語都還是滿口濃濃鄉音。
二女兒就曾和我抱怨,實在是聽不懂他在講些什麼?後來因家長的反彈,他被派去當體育老師,上課就是帶學生上濟公廟,任學生在廟前吵嚷,現在領著豐厚的退休金過悠閒的生活。
同樣是外地人來到台灣,神父在台灣所付出的認真與愛心就是不一樣。